80年80人|史成章:淮海盐阜战旗红
史成章,响水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7月入党,上校军衔,历任灌云县宣传干事,宣传股长,宣传部长,灌云大队教导员,总队教导员,政治处主任,新四军苏皖淮海分区股长,新四军淮阴警卫团副政委,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民运股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政务院干部处长,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国防部导弹局、导弹研究院干部处长,国防七机部干部部副部长,云南省委业务组长,昆明军区国防办副主任兼省六机局长,航天部南京七机局长、党组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1939年3月1日,日寇占领陈家港和响水口,此后日军在响水口、六套和双港等地连续制造惨案,疯狂屠杀革命群众。
1940年10月份,经当地共产党员张英成(双港人)动员,史成章回到响水南乡找党组织,找到地下党员汤若瑜,并由她介绍史成章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史成章被分配到灌云县委任宣传干事,后来成立灌云游击大队,史成章任宣传股长。
1940年底,灌云县游击大队与滨海大队合并,成立新的滨海大队。李希成任大队长,吴书任政委,孙良浩任副大队长,属八路军第五纵队领导,驻扎在滨海县东坎镇。
当时,敌寇大举“扫荡”淮海抗日根据地,滨海大队是地方部队,武器不够,领导便派史成章向八路军主力部队求援。史成章在阜宁乡下的一处老百姓家中,见到了第五纵队首长黄克诚和洪学智。他自报家门,说明来意,黄、洪首长一口答应,一下子就拨给他们滨海大队手榴弹200枚。
“皖南事变”后,苏北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张爱萍任副师长(1941年11月到任,1943年3月又兼第八旅旅长),彭雄任参谋长(1943年彭雄牺牲后由洪学智继任),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滨海大队一部(活动在东坎一带的两个连)隶属三师八旅领导。八旅政委吴信泉在大会上向史成章他们介绍了“皖南事变”的经过。
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发挥人民战争威力,新四军苏北军区于1942年12月成立,司令员及政委由黄克诚兼,副司令由张爱萍兼,参谋长先后由彭雄、洪学智兼,政治部主任由吴法宪兼。苏北军区下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分区。滨海、阜宁、淮安三个县的游击大队,和盐城、益东、阜东、建阳、涟东、射阳等九个县的自卫总队,一起划归盐阜军分区管辖。军分区机关由第八旅旅部兼,司令员先后为田守尧、张爱萍,政委先后为刘彬、张爱萍。
侵华日军为了消灭新四军军部,把苏北盐阜地区列为重点“扫荡”的区域之一。从1941年7月至1943年底,大规模的“扫荡”就有三次。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华中局和军部的正确指挥下,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密切配合下,不断取得反“扫荡”的斗争的胜利。
反“扫荡”取胜之后,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还组织了反攻作战,扩大反“扫荡”战果。我们盐阜军分区于1943年9月20日至10月2日对伪和平兴亚救国军徐继泰部的讨伐取得大胜,拔除了21处伪军据点收复了灌河以南地区。10月至12月,我军又先后袭击了响水口、大庙等十多处据点,攻克滨海的东坎、夹河、陈寿等五处据点,歼灭伪军1000多人,粉碎了敌伪分割、封锁盐阜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2年下半年,灌云县民兵自卫总队成立,孙良浩任总队长,史成章任教导员,后来改任政治处主任。1943年11月8日,张爱萍副师长指挥三师八旅和滨海、灌云的地方武装,从日伪军手中首次解放响水口,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5月2日晚至3日晨,张爱萍和副旅长张天云率三师主力(八旅二十二团、二十四团和七旅十九团),在滨海、涟东、阜东等三个县总队(地方部队)配合下,一举攻克响水重镇陈家港,吹响了盐阜区局部反攻的第一声号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新四军三师在苏北地区发动大反攻,部署进攻盘踞在淮阴、淮安城内的伪军部队。8月26日,淮阴战役正式打响,主力部队从东门主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吴信泉指挥史成章所在的淮阴县警卫团,攻打淮阴北门,当时,副团长史福太和史成章带领一个尖刀连打头阵,向北门发起猛烈冲锋,团长朱慕萍率大部队在后面跟进、督战。我军从运河铁桥上攻击前进,桥上、桥下人、马、骡子的尸体,在炎炎烈日下臭气难闻,我军不得不掩着鼻子通过。
过桥后,我军架起云梯开始登城,城上的敌军用机枪疯狂扫射,不多久,史成章部就阵亡10多人。他配合史副团长,不怕牺牲,继续率领部队猛攻,终于登上了城头,敌人纷纷逃跑,丢下许多枪支弹药……这时,主力部队炸开了东门城墙,攻入淮阴城内的伪军师部,当场击毙伪师长潘干臣,淮阴城获得解放。紧接着,我军又乘胜拿下了淮安。
淮阴之战,我军大获全胜,仅史成章团就缴枪2000多支,潘干臣的指挥刀、大衣、手杖等也成了战利品,军分区司令员吴信泉还专门表扬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