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孙永钧:返乡抗日的“八佰壮士”
孙永钧,字伯衡,1904年11月出生于赣榆城头镇城头村的一户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城头镇驻地出现了许多穿军装的人,在街上竖起招牌:当兵吃粮,报效国家。此时已是孩子父亲的孙永钧,不顾父母与妻子的苦苦相劝,把家里的营生一扔,便报名参了军。参军入伍后被编入抗日名将张治中任总司令的第9集团军88师262旅下面的一个连。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2月,孙永钧随部队开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2月20日,日军对庙行88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孙永钧与其他战友在大、小麦家宅一带与敌展开激烈肉搏战,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此后,随部继续战斗在江湾、闸北一带。也正是由于孙永钧作战勇敢、应变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指挥水平,逐渐得到上司赏识,并一步步被提拔为班长、排长、副连长。到1937年8月,他已是炮兵连长,驻防上海。
坚守上海八百壮士慨而慷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主动请缨,他以所属1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分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50余人,其中孙永钧为迫击炮连连长,担任“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掩护50万国军撤退的重任。因部队对外仍用团番号,称有800人,故有“八百壮士”之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这里曾是第88师司令部驻地,储备了不少弹药和粮食。27日凌晨3点,孙永钧等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这幢钢筋水泥建筑的7层大楼,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楼高墙厚,易守难攻。
可面对四行仓库已成“孤岛”、四行壮士已是“孤军”,孙永钧带领全连英勇作战,配合其他4个连的官兵,从27日中午,一直打到30日午夜,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而国军仅伤亡30余人。其中,孙永钧腰部中弹,身负重伤,被战友们抬下火线,送往医院救治。
保卫战中,最让孙永钧感动的是,在战斗进行最激烈的28日午夜,女童子军杨慧敏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献给四行壮士。连最高指挥官谢晋元都热泪盈眶,激动地高喊:“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第二天凌晨,当这面国旗在四行仓库的大楼顶上高高升起,隔河观战的群众欢声雷动。
31日,中国军事当局再三电令孤军撤退,谢晋元才带领剩余的四行壮士挥泪退入租界。在医院治疗了2个多月,医护人员告诉他,日军包围了租界,上海已全部沦陷,四行壮士被安置在“孤军营”,失去自由。面对所处困境,孙永钧只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泪洒上海,返回赣榆老家养伤。
返乡抗日壮志未酬身先死
1939年3月,赣榆县城沦陷后,为增加抗日力量,国民党赣榆县长朱爱周在第5区陡岭村将原赣榆县保安大队扩编为常备总队。同年11月,将常备总队扩编为常备旅,朱爱周兼任旅长,下辖3个团,其中孙永钧任1团2营副营长,追随朱爱周抗日,直到朱爱周壮烈殉国。
1940年5月1日,顽固分子董毓珮继任赣榆县长兼保安旅长,他对日妥协,专事反共,并以“立场不稳”为由将孙永钧开除。孙永钧便带领村里一帮爱国青年去山东临沭找八路军请求抗日。
1940年6月,孙永钧来到山东省临沭县王朱樊村(现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找到了在八路军东进支队第四大队工作的同学孟西元。孟西元把他介绍给政委,政委见孙永钧是知识分子,又在部队任过连长,有战斗经验,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威望,经过研究,委任他为营长,下属3个连。他在部队住了6天,受到很大的教育。决心回家拉起武装队伍,跟随八路军抗日救国。
他于7月5日下午回到家,脸没洗、饭没吃,就派人把同学王象山、魏绪俭找来,两人都是抗日积极分子。孙永钧介绍了到临沭活动的情况和他自己考虑的初步方案。他还激烈抨击了董毓珮大搞反共摩擦的罪恶行径,不料被人向董毓珮告了密。第二天一早,孙永钧还没有起床,就被董毓珮派来的人抓走,遭严刑拷打后,当晚就被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