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汤元寿:生叱鸿毛犹负国 死留白骨欲支天
汤元寿,号介仙,1903年9月8日出生于沭阳县汤沟乡连五村(现灌南县汤沟镇连五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父亲汤南荣是个乡村塾师,一面教书,一面耕作,维持全家生计。汤元寿从小就热爱劳动,也深知农民的疾苦。
汤元寿聪明早慧,3岁从祖父学诗,5岁入父亲办的私塾。16岁时,村上办学校,他被聘任教。其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国内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汤元寿引导学生阅读各种进步书报,从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由于他在思想感情上和贫苦农民紧紧相连,加上他才华出众,颇得师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汤元寿青少年时代,气质慷慨,性格刚毅,具有斗争精神。1912年9月下旬,邻村颜马庄发生了一起1000余人参加的夺粮暴动,10岁的汤元寿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五四运动”把北洋军阀丧权辱国的丑行全部捅出后,举国舆论哗然。汤元寿闻讯,更是义愤填膺,遂与村里汤深计、陈开富等10多个青年朋友,咬破手指,挥写血书:“还我河山”、“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30年2月,汤元寿带头参加北六塘河的民工暴动,痛打沭阳五区区长施广顺,亲手夺下顽乡长汤金城的手枪。
1932年2月,土地革命的浪潮在淮海大地掀起,在贾汪煤矿入党的共产党员汤深计回到了连五村。汤深计是带着党组织的使命回来的,他一到家乡,马上就把乡亲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连五乡贫农团。汤元寿积极参加了此项活动,并以连五小学为阵地,编写油印小报,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官僚豪绅的残暴,在贫苦农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此,汤元寿成为连五村贫农团的一名主要骨干。
1932年5月1日,汤元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了崭新的革命生涯。
1934年秋,由于汤元寿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被大家公推为本地的保长,顶头上司汤沟乡乡长是恶霸地主汤大猴的儿子汤宜逊,汤家父子借乡长之权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汤元寿以保长的身份,同他们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有一次,地下党员陈开富以说书为掩护,在汤沟街上宣传革命道理,汤宜逊令军警将其抓走,汤元寿立即发动一部分乡民,追上军警,以保长名义出面说话,把陈开富救了回来。1936年秋,汤宜逊派人找他,要他向群众要钱买枪买子弹,说是为了打土匪,保护老百姓,汤元寿一口答应下来。不久,汤元寿从大小财主那里筹足了这笔钱,买回了10支枪和一批子弹,但没有上交给汤宜逊,而把它给了地下党领导的自卫队。事后,汤宜逊找他算帐,他义正词严,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1939年1月,中共苏皖特委组织部长李浩然,派余耀海、孙朝旭来海属地区恢复党组织,他们来到了连五村。汤元寿和许多同志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激动不已。经过审查,汤元寿的党籍被承认。此时,上级党委决定将韩东乡改为连五乡,汤元寿仍为乡长。从此,连五乡成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部分。
1939年6月下旬的一天,当了国民党常备队队长的汤宜逊,带着几十个武装士兵到连五村强行收租,这群家伙像恶狼一样,一进村就捆起二三十个贫苦农民,佃户李大爹被当场打死。为了打掉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党支部决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汤元寿一马当先,组织了500多农民,拿着铁叉、草钩、扁担、铡刀,从四面八方冲上去抢救被捆绑的阶级兄弟,同时派人给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三团送信。汤宜逊丧心病狂地向人群开枪,党员李长富壮烈牺牲,魏家迁负了重伤。汤元寿见此情况,两眼冒火,用飞叉刺伤了汤宜逊。正在相持不下之时,三团团长汤曙红率领部队赶到,汤宜逊见势不妙,狼狈逃走。
血的教训使大家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第二天,汤元寿立即主持召开了全乡群众大会,号召大家献枪抗日。会后有几家自动献了出来,可是汤永根就是不把枪拿出来。汤永根是汤大猴父子的心腹爪牙,家里藏着好多枪支。一天夜里,汤元寿趁他不在家,组织十几个人把他家围起来,然后带人登上房顶,把房顶掏了个大洞,对准里面喊话。汤永根的父亲汤大麻子装死不作声,汤元寿一气,索性带了三个人从洞口跳下去,四条枪口对准了汤大麻子。汤大麻子吓破了胆,乖乖地把9支长短枪和1箱子弹交了出来。不久,连五乡成立了抗日自卫队。
连五村群众武装的诞生,使地方豪绅和顽固派异常惊恐。1940年农历五月初五傍晚,汤大猴父子派其爪牙张八送信给汤元寿,约他第二天去柴米河北谈判合作抗日问题。汤元寿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为重,决定如期赴约,同志们劝他不要去,说此行太危险。汤元寿动情地说:“这个理不能输,要把狼身上的羊皮掀掉,不担点风险还行?”第二天晚上,汤元寿带着宋保清和张文立两个自卫队员,过河来到约定地点,汤宜逊迎了出来:“汤乡长,你真守信用!”桌子上首坐着汤元寿,宋保清和张文立站在他的身后。桌子下首是汤宜逊,左右窥视着,脸上强装着笑容,身后站着吴二和麻班长,正杀气腾腾地摆弄着盒子枪。整个屋子的空气,就象一罐即将爆炸的火药。面对着剑拔弩张的形势,汤元寿猛地站起来,冲着汤宜逊愤怒地说:“我要告辞了!这不是摆起鸿门宴来了吗?”汤宜逊连忙站起来:“哦……哦,乡长,请坐!”然后掉头朝吴二两个骂道:“混蛋,还不快把枪收起来!”双方重新坐定。汤宜逊竭力佯装镇静,大口大口地吸着香烟。谈判开始后,汤元寿时而侃侃而谈,时而义正词严,不一会,就把汤宜逊说得张口结舌,使得他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的论调不攻自破。汤宜逊谈判是假,想借这个“鸿门宴”将汤元寿等人扣留是真,可是汤元寿眼急手快,汤宜逊还未来得及下令,已被宋保清、张文立的两支手枪顶住了心窝,他只好老老实实地送客,一直把“客人”送出预先设好的伏击圈。待他们上船疾驶而去,汤宜逊才从惊恐中转过神来,令喽罗开枪“送行”。
1943年春,上级要求拔掉敌人设在东灌沭三县之咽喉要地连五村的据点,汤元寿主动请战,率领民兵积极地配合主力部队的行动。是年农历二月二,连五据点敌人准备办酒席请客。伪军中队长二锨头正要派人下乡去抢酒抢菜,可就在这时,离据点不远的路上来了一趟人,挑抬推拉,吹吹打打来到据点大门口,化装成农民的汤元寿对门卫说:“我们是来送礼的。”据点里的魏家桂是我地下党员。他一见乡长汤元寿,心里明白了八九分,说了声:“那就请进去吧!”日本哨兵却摇着头不许进。汤元寿知道同他们纠缠啰嗦没好处,假装不懂话向门里喊道:“太君长官们,这里香烟曲酒大大的有,饺馅子猪肉韭菜送进来啦!”听到这话,门里门外的日伪军一齐奔过来,抢烟夺酒,乱作一团。汤元寿遂带领大家拥了进去,迎头击毙了闻声迎出来的伪军中队长二锨头。抢烟夺酒的日伪军,听到里面枪声,死命往据点里跑,被我埋伏在据点周围的主力部队和区大队的机枪打倒了一大片。我军抓住时机在阵前发动政治攻势,迫使一部分敌人投降,里应外合一举攻克敌中心炮楼。这一仗共歼灭敌伪百余人。
1943年农历五月初四晚上,汤元寿带领乡干部和民兵去执行反奸任务,由于内奸告密,在汤沟附近的周口河三叉口遭到驻守汤圩的伪军的袭击,汤元寿不幸腹部中弹,两天后光荣牺牲,年仅40岁。
“生叱鸿毛犹负国,死留白骨欲支天。”汤元寿临终前写下的诗句,正是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