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刘善元:勇当通讯员 智取赣榆城
刘善元,1927年11月出生于赣榆县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硝烟在老人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回忆起自己的抗战经历,老人莫不如数家珍。
说起刘善元参加革命的经过,颇具传奇色彩。1943年7月的一天,不到17岁的刘善元,和家住赣榆城外的李全财、李全喜兄弟俩,一起跑出城去玩。在青口东关庙外,他们遇见一个穿短褂的卖香油青年。“这位青年主动和我们聊上了天。这时天色渐晚,城门关了,我们就和他一起在城外东关庙里过夜。”
在刘善元的印象里,这个青年人挺和善。“他给我们干粮吃,还给我们讲日本鬼子如何侵略中国,如何实行‘三光’政策,鼓励我们不要甘当亡国奴,青年人要做大事,要和日本鬼子做斗争。”慢慢熟悉后,刘善元问起这位青年的姓名。“他只让我们管他叫肖大哥,说是金山那边根据地来的,还问我们愿不愿去参加八路军。我们一口答应,他就给我们写了张字条,内容是介绍我们去金山‘干活’,落款是肖大哥。”刘善元回忆。
第二天,刘善元瞒着家人,一个人悄悄收拾好行装,一大早就出了城,和李全财、李全喜一起直奔金山。可一到金山,他们就被儿童团给抓住了。“我们被带到民兵队部。来人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回答说是肖大哥介绍来干活的,并递上了字条。那人一看,哈哈大笑,‘原来是老肖叫来的!’随后登记了我们的姓名,安排了我们食宿。又过了三天,从各个地方又陆陆续续来了一百二十多人,都是来参加八路军的。部队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宣讲党的抗战政策,还集体观看了苏联的无声电影。”
不久后,“肖大哥”也回来了。“肖大哥给我们开了欢迎会,祝贺我们参加八路军。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流露着自豪。
参军后,刘善元被编入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旅部警卫连,成为了一名通讯员。1943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刘善元经历了参军后的第一仗。
“当时,我们得到消息,驻青口的一队鬼子,要去赣榆县城为伪军司令李亚藩的老父庆祝八十大寿。教导二旅旅部要求独立营借此机会消灭这股敌人。独立营接到命令后,布置三个连,在青口通往赣榆县城的途中分三处设伏,决心给鬼子送份‘大礼’。”
“那一天,青口的鬼子,包括一个少佐、一个上尉、一个少尉在内共33人,集体乘卡车前往赣榆城。少佐和上尉坐在驾驶室里,鬼子兵扛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站在敞篷车厢里,车顶上还架了挺歪把子机枪。少尉坐着一条‘放屁虫’(三轮摩托),在最前面开道。”对于当时的情景,刘老印象深刻。
鬼子耀武扬威地经过了八路军的两道伏击线,并未受到任何阻拦。但到了第三道伏击线时,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突然集体甩出一排手榴弹,炸得鬼子人仰马翻。鬼子不知道八路军来了多少人,慌忙丢下贺礼,撒腿就向青口方向撤退。当鬼子退至第二道伏击线时,八路军又是一排手榴弹,鬼子又撂下了一片尸体,继续逃跑,很快退至独立营布置的第一条伏击线。“这时冲锋号响起,独立营三个连前后夹击,把这股敌人彻底包了饺子,鬼子一个也没逃出去,我们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我是本地人,对这一带地形比较熟悉,战斗中负责给几个连传达指令、传递消息,因为任务完成得好,还被首长记了功。”刘老回忆。
1943年11月,为策应鲁中与清河区反“扫荡”,滨海军区6团、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在陈士、符竹庭的指挥下,发起赣榆战役。此役生俘伪旅长李亚藩以下16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威震苏鲁。赣榆战役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敌后攻坚战,由于准备充分,计划详实,攻城部队仅伤亡40余人。
刘善元常为自己能亲历赣榆战役的全过程,而感到荣幸和自豪,谈话间也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赣榆战役前,城内早就有我们的电台和地下党同志,我们事先争取到了伪军141团副官刘连城做内线。因为我也姓刘,加上年龄小,敌人不会怀疑,肖华就叫我假称刘的侄子,经常去‘看望’这位叔叔,实则是传递情报。”刘老回忆。
对于传递情报的细节,刘老记忆犹新:“我打扮成农民,往赣榆城的伪军炮楼里走。站岗的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便说是刘副官的侄子,来看望叔叔。哨兵通报后,刘连城客客气气地迎出来,把我带进去,我把纸条塞给他,他也把写有情报的纸条塞给我,然后亲自送我出城。回到驻地后,我把情报交给肖华,肖华总是在僻静的地方看完后烧掉。”
“在此期间,很多我们的同志也化装成瓦工、农民等混入了赣榆县城,为里应外合,夺取赣榆城做好了准备。战斗打响是在11月1日深夜两点来钟,那个时候大多数敌人都睡下了,刘连城假装回城要求值班伪军打开城门。城门被打开后,大部队顺利进了城,消灭城里的伪军。同时连夜组织人员,把粮食、弹药等物资运送出城。最终赣榆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赣榆战役后,敌人进行报复性“扫荡”,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曾做过符竹庭勤务兵的刘善元,每每回忆起老政委,总是充满了钦佩之情:“我不能算是符政委的正式警卫员,只是负责过他个把月的内勤。但和符政委在一起的日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