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孙良浩:坚守灌东阵地 坚持地方斗争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07 11:37:48

孙良浩,1914年出生于张店上马台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3月1日,风平浪静的灌河被汽笛声搅得沸腾起来。只见一艘艘插着膏药旗的日军小火轮蝗虫般由东向西驶来,正在河中撒网捕鱼的渔船被日军的轮船搅得翻了过来,岸上正在干活的人们在日军的枪声中倒了下去,有些村庄还被浓烟烈火笼罩着。面对横行霸道的日本侵略者,孙良浩恨得直跺脚。

就在这天下午,上马台的进步青年共30人自带枪支来到义泽河南的陈庄,成立了灌三区游击队。对小鬼子恨得牙痒痒的孙良浩跑在前面,4月1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在汤沟成立,孙良浩所在的灌三区抗日游击队和灌东的几支抗日武装一齐被编为三团二营。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孙良浩由战士升为班长、排长。7月17日,汤曙红被国民党沭阳县保安队周法乾谋杀后,三团被迫西撤。为了给灌东留下抗日的火种,中共灌云县委和三团决定留下熟悉地方情况的孙良浩及半个排的武装,坚持地方斗争。在孙良浩的带领下,这半个排20几个人利用土生土长、地形和人际关系熟悉的优势,利用河网纵横、芦苇密布的特点,在日、伪、顽之间纵横驰骋,很快站稳了脚跟。11月,孙良浩担任了中共灌云县委军事委员,负责全县的武装工作。翌年,孙良浩在县委的允许下,开展了组织“抗日兄弟团”的工作,在薛荡一次就发展了30多人,第二次在陈老庄又发展100多人,孙良浩成了“抗日兄弟团”自然的团长。使很多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成了共产党的朋友、抗日的同盟军。

1940年正月的一天早晨,孙良浩带领几名游击队员,化妆成贩粮商人趁着义泽河日军清晨换岗的机会,潜入敌人据点,一阵弹雨倾射,9名日寇有7名丢了性命。

在孙良浩的努力下,到1940年夏天,灌东的武装就发展到300多人。1940年8月,孙良浩担任了中共灌云县游击大队政委。1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决定将灌云游击大队并入活动在涟灌阜边区的滨海大队,全大队共6个连,军事上属八路军五纵队二支队统一指挥,孙良浩同志担任副大队长。12月22日,顽匪刘建三、纪汉城在陈集发动叛乱,一个营的匪军向陈集区队的一个班发起疯狂的进攻。孙良浩闻讯亲率滨海大队的一连和分区警卫排赶往增援,一个冲锋,就将匪徒打垮,逃回小潮河东去了。

1942年春天、孙良浩和大队长王志增率领滨海大队的3个连,在西小盘和潘圩设伏(在长茂镇境内),准备打击杨集增援响水的日伪军,虽然100多日军在数百名伪军的配合下轮番向潘圩、西小盘发动疯狂的进攻,日军甚至连毒气弹都用上了,但却未占到一点便宜。孙良浩手中的盒子枪就像长了眼睛,专找日伪军的头目,取得了一天三战“皇军”的胜利,日伪军的尸体整整拉了3大车。就在这年的7月,28岁的孙良浩,挑起了灌云县民兵总队长的重担。上任伊始,他用20多天时间对县警卫队,区、乡民兵基干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且精简了60多名老弱病残人员,实行旨在提高射击技术和战术配合的军事训练,从而提高了民兵的作战能力。年底,孙良浩又被任命为新四军淮海分区独立三团团长。1943年3月8日,孙良浩率领淮海一支队的两个团和李集、连五的民兵向连五庄日军据点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将坚固的日军据点攻克,共歼敌150多人,缴枪160支。

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孙良浩又被调回地方,担任中共灌东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当时的灌东(指盐河以东、小潮河以西、南至新响公路,北抵灌云东门河一带地方)被原灌东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陈少新的右倾主义路线搞得一塌糊涂。西边盐河线上有周法乾、范乃济、杜兴正、徐三黑贼等认贼作父的伪军;东边是卖国求荣的徐继泰伪71旅;响水口、新安镇、大伊山、杨家集均有日军驻守;灌东境内的大庙、杨圩、王集也被伪军宋小花、薛志信、周以道等安上了据点。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受命于艰难之时的孙良浩首先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武装“灌东办事处直属队”,各区都成立一个连的脱产武装。为团结各阶层人士,扩大抗日力量,孙良浩还亲自出面招收了300多徒弟。可在这时,灌云县伪保安独立大队大队长周法乾派人通知孙良浩,说他要带队伍下来掠边,要灌东办事处机关为他们让路。孙良浩闻讯,当即调动上马台、孙二庄的民兵在孙二庄、芦野场构筑工事,准备和杀害汤曙红团长的凶手、东灌沭地区的大魔头周法乾干一仗。周法乾闻听孙良浩动了肝火,在陈集连中午饭都没敢吃,就带着部下溜回了王马庄。12月孙良浩又找到时任淮海一支队二团政委的吴书,专门请来主力部队,准备拔掉安插在灌东腹地杨圩的伪据点。但盘踞在据点内的伪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凶猛的火力与新四军对抗。新四军打了一夜,也未将据点攻克,孙良浩向部队献计,将部队撤出战斗,只留一个连埋伏在敌人可能出逃的路上。伪军见围攻据点的新四军已撤出战斗,果然冲出据点向东逃跑,正好撞进了孙良浩布下的口袋阵,当场被打死十几个,其余乖乖地当了俘虏,伪军中队长薛志信也被当场击毙。

1944年9月的一天清晨,伪71旅的一个营进犯灌东工委机关所在地官沟圩(现在北陈集境内),当时工委直属武装“二营”主力均在三区,工委只有一个警卫排。孙良浩先是组织机关非战斗人员安全转移,然后又将身边一个排的武装安排在圩的四周,准备凭借水圩子的掩护和来犯之敌好好地较量一下。因为身为工委书记的他早已得到情报,来犯的敌人共有两个大队,一批“扫荡”三区,一批寻找工委机关,目前工委机关人员多已转移,如果能利用官沟圩的有利地形缠住敌人消耗其实力就可以减轻三区的压力,为三区的反扫荡赢得时间。做好兵力部署后,孙良浩手提一支紧口步枪,凭着精确的射击技术,东打一枪,西打一枪,枪枪不落空。当敌人发起集团冲锋时,孙良浩就将20响的快慢机盒枪拨上快机档,一摔就是20响,硬是打退了伪军由排到连、到营的三次冲锋,有10多名伪军倒在了孙良浩的枪口下。

1944年11月中旬,伪71旅旅长徐继泰借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过境的机会,倾巢出动,配合伪72旅、灌云、东海伪保安队共6000多人对灌东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连续扫荡。当时灌东只有一个营及各区、乡民兵。面对严酷的形势,孙良浩先是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奔袭德兴据点,只用30分钟时间就解决了战斗,俘虏敌军营长孟继禹以下70多人,给“扫荡”的敌军以迎头棒喝,吓得徐继泰3天没有动静。在这难得的3天里,孙良浩一边派人将70多名俘虏押送新四军三师师部,向黄克诚师长紧急求援;一边在朱庄、后顾庄、孙大堰、小李圩等地构筑工事,准备固守待援。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孙良浩发现“扫荡”的伪军太多,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且伪周法乾部已渡过盐河,占领了陈集。在这大兵压境,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孙良浩临危不乱,于11月19日下午在岑河边的小李圩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为保存革命力量,迅急组织突围,向新四军三师师部靠拢。为了迷惑敌人,孙良浩派出一个连佯攻陈集,并派人到涟东的百禄沟打前站,安排突围人员的食宿问题。当天晚上8点钟左右,灌东的区乡干部、民兵、抗日骨干共1500多人在工委的安排下,统一从陈庄渡过潮河。第二天顺利抵达百禄的后营、顾圩、方圩一带,为革命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三个月后,在新四军第三师的支持下,灌东突围人员又重新返回灌东,仅用三天时间,又重新恢复了灌东的抗日政权。

解放后,孙良浩历任上海市物资局党委书记、宝山钢铁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等职。1994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