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潘锦澜:此身已许驱虏志 甘洒热血救中华
潘锦澜,江苏涟水县人。1938年夏,淮安中学毕业生潘锦澜攥着毕业证书,望着远处浓烟滚滚的海岸线。日寇的战火即将烧到涟水百禄乡,这个出身殷实家庭的青年没有选择躲避,反而在郑潭口小学找到了志同道合的韩玉珀。两人在老党员薛味五的引导下,把自家老宅变成了抗日同盟会的秘密基地,油灯常常亮到深夜,蜡纸上刻满“团结抗日”的传单。
潘锦澜的演讲像一把火,烧暖了寒冬里的乡亲。在百禄集的土台上,他挥着拳头喊:“鬼子来了,咱们的田要被占,房子要被烧,难道要当亡国奴吗?”台下的老汉抹着泪说:“这娃子的话,说到咱心坎里了。”短短三个月,同盟会发展到上百人,涟灌边境的村庄里,到处贴着他们手写的标语。
1939年春,潘锦澜接到地下党通知:“组织武装,准备战斗。”他二话不说,回家就和哥哥分家,把分得的良田美宅换成现大洋,只给怀孕的妻子留了两担稻谷。妻子谭惠抹着泪帮他收拾旧长袍,他轻声说:“等赶走鬼子,咱们有的是好日子过。”
加入淮河大队后,国民党顽军徐继泰派说客孙礼涛来拉拢:“跟着我们,至少能当团长。”潘锦澜冷笑一声,提笔在纸上写下“高官非我图,矢志驱倭虏”,墨迹未干就拍在孙礼涛面前。后来哥哥带着韩德勤的劝降信来找他,他指着远处被日寇烧毁的村庄:“你看看那些乡亲,我能丢下他们不管吗?”说罢又写了一封回信:“此身已许驱虏志,甘洒热血救中华。”
1940年,潘锦澜当上四区区长,和区委书记殷如杭搭档开辟根据地。他们带着区队在一帆河两岸打游击,日寇的据点修到哪里,他们的伏击就打到哪里。有次鬼子来抢粮,潘锦澜带着队员藏在芦苇荡里,等敌人走近突然开火,打得鬼子抱头鼠窜,百姓们都说:“潘区长的队伍,比天上的闪电还快。”
1941年除夕,叛匪金二板突然叛变。潘锦澜正在区署开会,枪口就顶住了后背。金二板假惺惺地说:“你我是亲戚,跟我去徐旅长那里,保你荣华富贵。”他啐了一口血沫:“汉奸的富贵,我潘锦澜不稀罕!”夜里被押往刑场时,他偷偷解开战友丁卜的绳索,故意大声喊:“乡亲们,鬼子必败!共产党万岁!”刽子手的枪响了,丁卜趁机滚进麦田逃脱,而他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牺牲时年仅25岁。
潘锦澜牺牲后,涟水百姓冒着风险收殓他的遗体,发现他口袋里还装着没吃完的饭团——那是妻子谭惠追着塞给他的年夜饭。如今,他用过的钢笔和旧长袍陈列在纪念馆里,笔尖早已干涸,长袍上的弹孔却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个青年用生命点燃的抗日烈火。
正如他在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里写的:“我的血不会白流,因为身后有万千百姓拿起了枪。”潘锦澜走了,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永远燃烧在淮灌大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