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特殊坑道”的记忆——记抗美援朝老兵张友涛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0-12-03 09:03:47

今年88岁的张友涛,1932年出生于连云港市灌南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张友涛和同乡一起报名参军入伍。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在23军67师201团服役,1952年9月9日从安东入朝,跨过鸭绿江,保国卫家乡。

图片1.png

讲起当时抗美援朝战斗的激烈场面,满头白发的张友涛精神一振,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笔者得大声说话老人才能听得到。1953年7月的一天,张友涛所在部队参加巨里室北山高地争夺战,敌人先是飞机轰炸,像麻雀般黑压压一大片飞机,乒乒乓乓扔炸弹,把高地炸得土石稀松,踩在上面都会陷下去。张友涛的右耳就是在那次被敌人的炸弹震聋的。敌人飞机一走,联合步兵像蚂蚁般涌了上来,“很多战友牺牲了,他们都很年轻,有的才十几岁……”回想当年牺牲的战友们,老人不禁流下热泪。

图片2.png

张友涛还参加过著名的丁字山战斗。他所在部队负责的山头不算大,1平方公里左右,驻扎的敌军却不少,光坦克就有十几辆,还有机枪。敌军在山顶驻扎,易守难攻,张友涛和战友们只能通过在半山腰挖坑道的方法和敌军作战。老人回忆,当时就是在敌人的脚底下挖坑道,因为与石砚山坑道相连,也叫石砚洞,因此他们坚守的阵地叫特别坑道。当时挖的坑道口很小,大概有1公尺左右,大了怕被敌人发现。通过这个坑道,一个冲锋就能爬上山顶。一轮轰炸后,张友涛受了伤,一块弹片插入了他的右眼角,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忍着剧痛把弹片拔出来。敌人连自己人都不顾,在张友涛和战友们冲上去时,投下炸弹,很多战士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下意识地摸了摸脸上的伤疤,它不仅是战争的印记,更是烙在张友涛心坎上的战痕。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生效,南北朝鲜军队各自退离三八线两公里,即“三八线”两侧4公里非军事区,长约248公里。张友涛和战友们就在这“三八线”上坚守着,期待着和平。直到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战争很残酷,我们的枪炮比不过敌人,但我们万众一心,抛头颅洒热血。这么多年了,那些场面我至今难忘……”说着,老人已经泪眼婆娑。

图片3.png

张友涛始终保持一颗红心永向党,愿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作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常常受邀进学校给孩子们作报告,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讲述当年战争经历,告诉孩子们要时刻居安思危,只有国家繁荣强盛,和平才能长久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几十年来,张友涛的爱国初心从未改变:“牺牲的战友们没有享受到幸福,我们享受到了,更要珍惜,多为国家做贡献。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我们继续义无反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