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吴书:心系百姓 赤诚卫国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23 15:28:46

吴苏,1916年出生于灌云县第三区张店大吴庄(现灌南县新安镇大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少年的吴书,机警豁达,聪敏过人,1930年考取了省立连云水产学校师范班。毕业后,担任了吴庄初级小学校长。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吴书担任校长的小学被迫停课。面对强敌的入侵,国土的破碎,吴书义愤填膺,急欲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去。是年冬,吴书参加了当地颇有影响的抗日团体“腊九社”。“腊九社”给社员规定了两个任务:一是向民众宣传抗日道理;二是发动民众为抗日出力、出钱、出枪。吴书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干得非常出色。

全面抗战伊始,国民党迫于形势,成立了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吴书和一些进步青年在国民党第五战区动员委员会的旗帜下,进行救亡活动。他们组织救亡团体,教唱救亡歌曲,鼓动自卫抗战,意在用自己的热情,唤起民众的奋起。

1939年初,中共苏皖特委派人到东灌沭地区开辟工作,成立了中共海属工作委员会,领导人民进行抗战。吴书在同工委同志的接触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主动向党组织谈思想,汇报情况,申请入党。1939年2月,吴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灌东地区抗战时的第一批党员之一。

1939年3月,日军在灌河口登陆,三四日之内,响水口、新安镇、板浦、海州、沭阳等城镇相继沦陷。在这民族存亡的关头,海属党组织号召全区人民成立抗日游击队进行武装抗日。时任中共灌三区区委书记的吴书,就是三区抗日游击队的领导人。1939年4月14日,东灌沭一带的抗日武装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吴书任三团二营教导员。不久,在吴书的带领下,二营在张店东北角孙老庄至岑池村的乡道上,埋设地雷,多次炸毁敌人的运输车队。1939年6月,二营在团首长的直接指挥下,会合一营,在张店北的五里槐战斗中,击毙日军多人,淮海区民众抗日第一仗获得了全胜。

1939年7月,三团团长汤曙红被国民党反动派阴谋杀害后,三团被迫撤离灌东,挺进皖东北,向支队主力靠拢。吴书率部随团西进。

三团撤离以后,霎时间,黑云压城,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眼看就要落在国民党顽固派手中,在此危难之时,吴书受党的委托,孤身一人从西进途中重返灌东,组建灌云县委,并任县委书记领导灌东人民重建抗日民主根据地。

为了打开抗日局面,他利用各种关系团结社会上层人士,还在1940年1月组织成立了由30多人参加的抗日兄弟团,以团结抗日宗旨,利用旧社会拜把兄弟的方式,广泛交朋友。这30多人中,除了派去做骨干的共产党员外,其余都是在不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中层人士,有些还掌握一部分武装力量。不久,抗日兄弟团发展到100多人。至此,灌东地区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我党力量在其中起着左右形势的作用,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张店上马台被誉为苏北的“小莫斯科”。

吴书还着手恢复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各村组织游击队,有时隐蔽斗争,有时主动出击。1940年2月,一支10多人的游击队在大白天冲进义泽河桥头的日军据点,杀伤守敌多人,而我军无一伤亡。初战告捷,振奋了民心,树立了我党威望,连躲在乡下的国民党灌云县政府也给游击队发了100块大洋的奖金。

1940年8月,八路军主力部队三四四旅到达淮海地区,吴书率领地方抗日武装组建了滨海大队,他任县委书记兼大队政委。他在抓地方党政军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配合和支援主力部队作战的任务。1940年,主力部队攻打日军据点大伊山,吴书率县大队助攻,战斗结束后,驻守连云港的敌军快速反扑,部队要马上转移,战斗中抓获的俘虏来不及处理,决定交给地方。于是,他带领县大队押解着俘虏迅速撤离战场,朝着主力部队转移的相反路线撤退。到达宿营地后,他连夜对俘虏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并从县大队伙食费中抽出部分钱,发给俘虏回家。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吴书已成长为有胆有识、有高度政策水平和灵活斗争艺术的指挥员。

在当时的地方干部中吴书称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但他从不鄙视工农出生的干部,从不摆知识分子的架子。一次战斗中,吴书派通讯员将字条送给正在指挥作战的一个大队干部,由于字写得潦草,那位干部认不得,只得按通讯员口头传达的命令把队伍带下来。后来,他把字条收回来,并向那位大队干部表示歉意。现在仍然健在的那位大队干部每当谈及此事时,总是感慨地说:“吴书真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架子!”

作为地方武装的负责人,吴书深谙带兵之道,对部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一次,大队部一个司务长贪污了伙食费,同驻地的一个女人搞不正当关系。大家对此事很气愤,要求严肃处理。但也有几个人说情,吴书敏锐地认识到处理这件事,关系到部队和我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他当即召开了大队会议,及时妥善的处理这件事。吴书有个堂妹在大队部当指导员,她请假回家结婚,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坐了花轿,拜了天地。回队后,吴书狠狠地批评她一顿,说她向封建低头,而她妹妹辩解说,是母亲的意见,不好违背。吴书发火了,立即要她在大会上做检查,否则就撵她回家,他妹妹只得做了检查,才算了事。

吴书十分关心人民群众,视群众为亲人,十分注意保护群众的利益,教育干部战士遵守群众纪律。一次行军,有几个战士掉了队,便从麦地里抄近路追赶部队,吴书看见了,这位从不轻易发火的政委发火了,叫住那几位战士:“你们穿了几天军装,就忘了老百姓?”然后他叫司务长拿钱赔偿给群众。

一次部队宿营小陈庄,司务长弄来了小麦穰给大队干部打地铺。吴书在同房东交谈中,了解到村里的小麦穰是喂牛的,人睡过以后牛不肯吃,他马上就叫司务长把小麦穰换成烧饭用的高粱秸秆,然后还深有感触地对司务长说:“你这个人啦,平时政治课上得少,老违反群众纪律;从明天起,我给你上课。”第二天,他真的单独给这位司务长上政治课,后来又把这位司务长送到淮海干校学习,使这位司务长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基层政治干部。

在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吴书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一次,大队部的司务长催公粮弄回来两麻袋小麦,说大队干部整日操劳费神,太辛苦了,这次弄来细粮,让他们好好吃上几天。吴书听了皱起眉头,叫司务长上街把小麦卖掉,买地瓜干,并说:“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他们吃野菜,我们能吃小麦面吗?现在群众生活这样困难,交点公粮不容易,小麦换成地瓜干,我们还可以多吃几天呢,不是减轻群众的负担吗?”

1943年12月份,驻扎在灌东杨圩的伪军薛志信部,活动异常猖獗,烧杀抢掠,鱼肉百姓,并不时侵犯我灌东办事处的所在地毗卢庵,对我灌东抗日民主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时任淮海一支队二团政委的吴书,带领部队急行军100多里路,于半夜时分包围了杨圩据点,经过半夜的激战,全歼伪军100多人,巩固了灌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吴书所在师利用夜色掩护,强行军插入敌后,切断敌人逃跑的退路。不料遭到敌人的空中封锁,吴书被炸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