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柴如海:不惧牺牲的抗日老战士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07 14:39:34

柴如海,1922年生,江苏灌云人。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一营一连机枪班班长。

1944年3月,驻新浦的日军策划在灌云县朱埝村建立一个新的据点。柴如海刚参军不久,是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1营1连的一名普通战士。为粉碎日军这一企图,柴如海所在部队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3月初的一天拂晓,伪军一个连和部分日军携重炮、机枪、掷弹筒等武器进攻朱埝。为掩人耳目,他们冒充当地百姓从东西两侧慢慢向目标靠拢。我军发觉后,当即下令开枪拒敌。战士们在地堡和炮楼中利用优势地理位置,从东、南、西三面抵御强敌。日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除小部分村民转移外,其余都聚集在我军据点的掩体和院子里。

敌人火力猛烈,破坏了我军地面工事,占据了附近的房屋。战士们和村民被困在两个狭小的家院中。敌人得寸进尺,向院中投掷瓦斯,要置我军于死地。瓦斯释放出难闻的气味,人一旦吸入毒气,性命不保。紧急关头,连长命令大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看到院子里种有生菜,他让每人摘片叶子放在口中咀嚼,以防中毒。小小的生菜在战斗中发挥了奇特的作用,大家为此感到庆幸。毒气过后,战士们打开一个暗堡,重新构筑工事。“我们被困了几个小时之后,附近村子的民兵、自卫队赶来增援,解了围。”柴如海回忆说。被困军民与增援部队里应外合,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傍晚时分,久攻不下的日伪军疲惫至极,只得撤军。

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几天,日伪军不甘失败又来围攻。敌人出动600多人,携带山炮一门、小钢炮六七门、轻重机枪五十多挺连夜抢修工事。次日清晨,敌人对朱埝再次发动猛烈进攻。驻守的我军部队和民兵队沉着冷静,从拂晓坚持到黄昏,打退敌人三次大规模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夜里,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派兵支援。日军突遭援军袭击,一时乱了方寸。两军距离渐近,第29团指战员带领柴如海等人与敌肉搏,打死日伪军50多人,俘虏100多人。朱埝之战大获全胜。

1945年年底,日军宣告投降后,仍有小部分日军不肯认输,顽固抵抗。日军在灌云一带疯狂“扫荡”,企图霸占灌云盐滩。柴如海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1营誓死保卫灌云,与末路日军展开了最后的较量。

因在之前战斗中表现突出,且枪法又好,柴如海被任命为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1营1连机枪班班长。团长派营长孟庆环带领1营所有同志参加战斗,进攻敌人据点驻地蛤蟆山(位于现板浦镇善后河附近)。

战斗开始前,我军把日军的底细都摸清了。他们只有5挺重机枪,而我军有3门大炮、10挺重机枪,每个人都认为据点势在必得。

晚上7点,1营1连的战士们向蛤蟆山进发。我军万没想到,日军早有预谋,不仅增派援兵,还添置了大炮、重机枪等装备。我军太过轻敌,大批战士遇难。坚持至半夜,1连的同志全部牺牲,2连同志牺牲过半。柴如海作为机枪班班长,原本负责守卫指挥部,眼下战况吃紧,团长焦急万分,让他也上了前线。

柴如海上了战场才知形势严峻,战士们打红了眼,空气中一股血腥之气。柴如海受战友情绪感染,看着身边的机枪手一个个倒了下去,心急如焚,随即把机枪调到快发,冲了出去。嗖嗖嗖,几发子弹朝着柴如海直射过来,军帽被急速而来的子弹击中,横飞出去。柴如海一发狠,心想,死就死吧,跟小鬼子拼了!他站起身来,向敌人猛烈射击。

在这场战斗中,柴如海肺部中枪,后送到山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