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耿杰民:保卫黄海抗日运输线
耿杰民,1922年4月出生,山东省邹平市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大队、山东纵队二旅政治部工作,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42年后任日(照)赣(榆)独立团、滨海军区海防大队、滨海军区警备十旅十九团、滨北独立一团政治教导员,党总支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胶南县独立团副政委、滨北军分区后勤处政委、党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南军区文登军分区副政委、党委副书记,第六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六十八军二〇四师政委、徐州地委常委、临沂地委常委、江苏省委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等职。1977年起任连云港市建港指挥部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1984年任江苏省老龄委副主任。1952年晋升上校军衔,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柘汪港位于赣榆县东北部,东临海州湾,北依绣针河,与日照为界,是抗战时期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联络的重要门户。自1941年起,我抗日军民就开辟了从柘汪港至江苏东台县弶港的海上秘密交通线,多次为根据地运输黄金、武器等战略物资,护送党的干部和进步青年往返苏北鲁南,为坚持敌后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1942年9月,柘汪设立特别镇,建立了相当于区一级的行政机构。
1943年,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山东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了配合生产,开展多种经营补贴军费,我省、地党政军机关在柘汪开设了工商贸易局、税务局、盐务局、商会等机构,滨海军区部队各个团以上单位也在此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根据地出产的棉花、花生油、豆油等土特农副产品,通过柘汪港远销苏北、青岛、上海等地,换回根据地军民急需的药品、纱布、火柴、布匹、机器等物资,有时甚至可以换回枪支弹药等军需品。当时柘汪港内帆船如林,店铺如织,民间商行云集,市场繁荣,粮、棉、油、盐和各种杂货堆积如山,因此被日寇、汉奸、海匪视为一块肥肉。起初港口驻军较少,部队警惕性不高,常被敌人钻空子抢走货物,逐渐引起了该地党政机关、商家和百姓的普遍不满。
军区首长了解情况后,命令滨海军区独立四团(原日赣独立团)派出一个连,专门负责此地防务。独立四团经研究后,决定派遣第一连开赴柘汪地区,坚持对敌斗争,对外称柘汪海防队,队长冯昭金,耿杰民任指导员。1943年,为适应斗争形势和根据地的发展需要,又调入芦阳、虎山、安岚等基础较好区中队,将海防队扩编为海防大队。海防大队下辖3个连,500多人,由柘汪工商贸易局局长尹贤协兼任大队长,冯昭金任副大队长,耿杰民任副教导员、党分总支书记。
当时柘汪地区的敌情相当复杂。除日军占领赣榆、日照两县大部外,南有汉奸杨步仁占据赣榆青口、兴庄、海头一带,北有日本特务陈成功占据的日照涛雒、夹仓、口子等据点。杨步仁原名王凤鸣,原为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政委,教导二旅六团团长,在“湖西肃托”中犯下严重罪行,被带到115师师部后叛变投敌,对我军情况十分熟悉。陈成功自幼深受奴化教育,长于特务活动,非常奸诈狡猾。这两股敌人时常在陆上和海上抢劫物资,对我抗日根据地危害极大。除此之外,柘汪口又处于日寇占领的青岛和连云港两大港口之间,鬼子汽艇频繁过往,海匪也经常出没,拦劫、骚扰商船。
针对上述情况,我连到达防区后,本着“消灭敌人、打击敌人,保存自己、保护群众利益”的原则,坚持能打必打,不能打,也要尽量阻止和迟滞敌人的进攻,掩护根据地物资运输,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还加强了南北情报站的敌工工作和群众组织的联防工作,积极刺探情报,掌握敌人动向。同时加强对我军官兵家属的保家卫国教育,对身处我抗日根据地的伪军家属普遍展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政治宣传,争取伪军返正,或充当我军内应,以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我们还向上级申请,租用了三条较好的风帆船,用火柴木箱装上沙子,在甲板上垒成简易工事,并将海防大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陆上活动,一部分在海上警戒,实行近海巡逻,保护商船进出港安全。
1942年一个深秋的清晨,驻连云港的日寇趁大潮窜入柘汪港口,企图抢走停泊在港区的货船。我海防队闻讯后,迅速进入阵地迎敌。激战中,我部当场将鬼子军舰上的几名炮手击毙,一门八八式山炮也落入海中。此时大潮已过,敌人见抢走货船无望,又怕落潮时舰艇搁浅,被我军歼灭只好弃炮仓皇逃走。
落潮后,该山炮被我部取回。此炮威力较大,尤其适于近距离作战,而且可以拆卸肩扛,携带十分方便。在以往与日寇的交战中,我军经常受到这种山炮的威胁,几次造成较大的伤亡。团首长得知我部缴获该炮,非常高兴,当即奖励我们两口大肥猪,滨海军区的报纸也登出通讯稿,专门表扬此事。日寇、汉奸惧怕山炮的威力,小股敌人再也不敢来港口骚扰了,该防区内也再未遭受过重大损失。
1944年深秋,滨海军区工商局组织了50条船的花生油及其他杂货,准备运往陶勇任司令员、吉洛(姬鹏飞)任政委的苏中三分区东台弶港,换回山东抗日根据地急需的棉花。滨海军区首长命我以海防大队大队长的身份,带着陈士榘司令员的亲笔介绍信,率两个班的武装和两条海防船全程护航。
出发前,我们在每条海防船上配备了机枪和土制长筒单发铅弹炮各一门。我带几名战士乘坐柘汪口最大的一条帆船,名叫大水龙,并事先和船主商量好,在船上也做了简易工事,充当指挥船,海防大队的另外两条海防船在船队外围巡逻。一路上,连云港、陈家港、射阳港、仙女庙等地均有日本人驻守,海上还有汉奸、海匪出没,我们50条商船在海上目标太大。为了避免被发现,我们将船队编成多个小组,昼伏夜出,拉开距离航行以减小目标,最终顺利到达东台。
到达弶港后,苏中三分区的部队给我们补充了武器弹药,陶勇司令员还赠给我们两门炮和一批子弹。时隔月余,我们满载着50船棉花胜利返回柘汪港,受到了军区首长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