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宋纯节:杀敌人英勇作先锋
宋纯节,1920年出生在灌云县永兴乡(现灌南县新安镇大户村)的土坯房里。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妹妹靠挖野菜、帮人种地艰难度日。12岁那年,他就扛着比自己还高的锄头下田,手掌磨出的血泡结了痂又磨破。但苦难没有磨掉他的血性,看到地主家的粮仓囤满粮食,而乡亲们却饿肚子,他常常攥紧拳头:“这世道不该这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来,正在田里干活的宋纯节扔下锄头往村里跑。墙上的抗日标语映红了他的眼睛,街头演讲的青年喊着“不当亡国奴”,他第一次知道了“民先队”。母亲拉着他的衣角哭劝:“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他却咬着牙说:“娘,没有国哪有家?”转身加入了抗日队伍,从此背着一杆老套筒枪走村串户,教乡亲们唱《保卫黄河》。
1939年,汤曙红的抗日自卫队改编为八路军三团,宋纯节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他个子不高却身手灵活,在训练场上拼刺刀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很快被选为团部向导,护送女政委杨纯东进开辟根据地。当时灌东被日军封锁,他摸着熟悉的田埂小路,避开巡逻的鬼子,连夜带着队伍穿过三道封锁线。当杨政委问他怕不怕,他憨憨一笑:“从小在这儿长大,闭着眼都能走,鬼子追不上咱!”
回到家乡后,他被推选为武装小队队长。队员们只有十几杆枪,子弹少得可怜,但宋纯节有办法,带着大家夜里摸进鬼子据点附近,割电线、埋地雷,还把缴获的日军罐头分给乡亲。渐渐的,小队威名传开,老百姓看到他们的灰布衫就知道:“咱的队伍来了!”
1940年4月的一个午后,张店据点的日军到上马台扫荡。猪羊的惨叫、百姓的哭喊惊动了正在陈老庄练兵的宋纯节。他抓起枪就往外跑:“鬼子在祸害乡亲,跟我上!”十几个队员跟着他狂奔五里路,刚进村就看见鬼子正砸门抢粮。
“打!”宋纯节一枪撂倒一个鬼子,队员们分散开来,利用猪圈、草垛做掩护。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架起机枪疯狂扫射。宋纯节猫着腰绕到侧边,看见鬼子正往据点退,刚起身想追击,突然草堆里闪过一道寒光——躲在暗处的鬼子开枪了。
子弹穿透胸膛的瞬间,宋纯节踉跄着靠在槐树上,手里的枪还指着敌人逃跑的方向。队员们红了眼,怒吼着冲上去,鬼子丢下抢来的粮食和两具尸体,狼狈逃窜。当乡亲们抬着他的遗体回村,发现他口袋里还装着给妹妹编的草蝈蝈,布料补丁上浸着的血,比春天的桃花还要红。
追悼会上,区委委员武祥珊流着泪写下悼歌,400多名军民齐声高唱,歌声穿过麦田,掠过他战斗过的上马台。如今,老槐树的年轮已转了八十圈,但那句“杀敌人英勇作先锋”的旋律,依然在灌东的春风里回荡,诉说着一个少年用生命践行的誓言——只要祖国需要,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做冲锋在前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