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吴辟初:快跑,不要管我!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07 09:55:26

吴辟初,又名德浑,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人,1887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喜爱习武,只读过几年私塾就停学了。成年后,他身体魁梧,性情豪爽;遇事干脆果断,敢闯敢斗,并具有一定的统率能力,又有一手好枪法,他带领家中的五、六条枪防匪保家。在保家乡打土匪中他出了名,成为南岗地区潘、吴、张三大姓中的头面人物之一,也是三大姓中的实力派之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辟初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早期党员孙若溪、厉国桢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逐步形成了拥护共产党和坚决抗日的进步思想。

1940年秋天,八路军5纵队南下苏皖,创建了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灌云县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这时,国民党东海县常备第2大队解散,吴辟初带回自己的几十条枪,在家乡潘洼树起抗日的旗帜,和灌云县党政领导人吴书、孙笃生、钱天素、孙若溪、厉国桢等来往频繁。县领导极力赞助和支持吴辟初的爱国行动,并聘请、委任他担任各种职务,对当时在南岗地区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43年春天,敌人扫荡更加频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形势非常紧张。4月中旬,日军为了部署更加疯狂的“扫荡”,从徐州方面集结1个加强大队兵力,并配合伪军400多人,于4月21日,经沭阳城,沿柴米河东进,向李恒庄方向扫荡过来。

当天晚上,淮海1支队和灌云县领导机关从大竹园、梁荡同时转移到东海县后车一带,半夜后,部队和县机关又分头行动。灌云县党政机关和一个警卫连共200多人,回头向东转移,在县政府秘书钱天素率领下,于拂晓之前到达潘洼住下。

拂晓,雾气笼罩了村庄。正在我部队战士挖战壕时,鬼子趁着蒙蒙薄雾,已经运动到潘洼村边。警卫连在前庄首先和敌人接上了火,地堡和圩里枪声齐鸣,鬼子被压到路沟里。顿时,鬼子的轻重机枪疯狂扫射。警卫连奋力还击,边打边撤,掩护着党政机关人员撤出。

县机关人员听到枪声,从后庄立即向叮当河东撤退。钱天素要吴辟初跟着一起转移。吴辟初表示:“你们先走,我们打一阵再撤!”当县机关人员和群众基本撤出时,警卫连已退到河东堆上和敌人短兵相接,并有较大伤亡。

这时,潘洼的前庄已经失守,后庄的圩子也被鬼子的大炮轰倒。吴立九跑来报告:“鬼子已冲到圩里,不能再打了。”吴辟初这才下令:“通知撤退!”他自己又跑到前门观察,看见场上已有敌人,才从后门匆匆撤出。他和8个人一起出庄后,刚骑上骡子,就被摔了下来,骡子被大炮惊跑了。他只得沿着一条战壕向东走,想从东河堆的炮楼边撤出。距炮楼还有100多公尺时,他停在一个水塘边叫警卫员连德洪去炮楼边探看。连德洪刚走不远,就被迎面而来的鬼子开枪击中阵亡,原来炮楼已被敌人占领了。此时,吴辟初也“哎哟”一声,左胸中弹。敌人猛冲上来,枪声四起,薄雾骤退。在这危急关头,吴辟初命令大家:“快跑,不要管我!跑一个是一个!”于是,各人奋力向北冲出。就在这时,吴辟初头部又中了一弹,壮烈牺牲。

翌年,淮海区各界人士在叮当河东堆的路口处,为吴辟初烈士树立了一块大石碑。碑的正中刻着“天地正气”4个大字。

1979年4月,灌云县政府根据党的有关政策和烈士子女的要求,将吴辟初烈士的遗骨,移入灌云县烈士陵园,建墓安葬,并举行了迁葬仪式。吴辟烈士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革命后代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