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何志范:何家大院 一门七杰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23 15:42:24

何志范,女,1924年出生,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何庄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历任灌云县汤涧、吴集、南岗、曙红区区委委员、妇救会会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何志范和何赋硕、何赋嘉、何赋亭、何赋钊、何赋秾、何赋莲七位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小叔何惠明,先后走出何家大院,奔赴抗日战场。今天,何家大院虽已不在,但何家一门七英杰的传奇故事,依然流传在灌云大地上。

何志范原名何赋芳,“上学时曾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当时社会上是很推崇这位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一身的‘一代楷模’的,于是我便把自己的名字改做了‘何志藩’,意思是要立志成为曾国藩式的人。进入革命队伍后,又把名字改为现在的‘何志范’。现在想起来,第二次改名,标志着我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者。”何志范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灌云县三区的爱国民主人士孙笃生卖掉自己一手创办的连云汽车公司,自购枪支弹药,在三区组建起了抗日游击队。四区的民主进步人士陈东明,也领头在杨集成立了灌四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并组建了抗日武装。何赋硕的父亲何剑虹也一度参与了灌四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的工作。

“孙笃生是我的亲舅舅,陈东明是何赋硕的表叔(何赋硕祖母的侄儿),他们在灌云东南地区都是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人物,登高一呼抗日救亡,很短时间内响应者就达千人。”何志范介绍说。1939年春,由孙笃生、陈东明等人领头组建的三、四、五区抗日游击队,都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这些都是令少年时代的何家兄妹感到欢欣鼓舞的事件。1939年3月,灌云县全境沦陷,学校停办,何家兄妹被迫辍学在家。1940年8月,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灌云地区,在何庄西南约60余里的汤圩建立了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孙笃生为首任县长。但是何庄周边仍属敌占区,与抗日根据地隔着敌人两道封锁线。当听说八路军是打日本、打土匪的队伍,还开办学校,招收有志抗日的青少年入学的消息后,何家兄妹欣喜若狂,想方设法奔赴抗日根据地,既能上学读书,又能参加抗日。

1941年5月,东灌沭边区中学成立,孙存楼任校长,校址设在沭阳县汤沟。“边中”是一所干校性质的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党的地方干部。1942年1月8日,是令何志范终生难忘的一天,经学校指导员苏光和同学周欣两位同志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何志范仍然留在学校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发展壮大党的组织。

1942年秋,日军频繁“扫荡”淮海区,许多根据地丧失,形势急剧恶化。为了保存力量,边区中学解散,党组织布置了不少党员长期“打埋伏”(即分散隐蔽)。

到了1943年初,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一些区、乡抗日民主政府逐渐开始有了固定驻地。“当时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淮海区是新四军三师十旅的活动地区,是一个我军与日伪军反复拉锯争夺的地方,在局部反攻中,新开辟的地区形势就更为复杂。我当时还不到20岁,能跑能跳,更无家庭牵挂,组织上就不断地交给我一项比较艰苦的任务——开辟新区。开始是在汤涧区(现属沭阳),而后又到了吴集(现属沭阳),之后又是南岗区、曙红区,两年不到时间里换了好几个地方,职务都是区妇救会会长。”何志范回忆。

当时,党组织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区(党组织)不离区,乡(党组织)不离乡,任何时候都要与群众在一起。按照这一方针,区、乡干部们白天同老百姓一起劳动和生活,晚上积极开展工作,组织群众抗日救亡。“那时,我们同群众真的是建立起了血肉联系,多年以后,当地老百姓都还记得我这个‘何三姐’(在家排行老三)。正是靠党的正确方针,靠群众的真心拥护,我先后工作的几个区斗争一直都很顺利。不仅群众发动较好,支前工作成绩突出,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损失,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何志范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