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杨肇庚:英雄长眠马陵山
1912年,杨肇庚出生在灌云县陈集乡(现灌南县北陈集镇)的书香门第。小学课堂上,他总爱盯着课本上的中国地图发呆,老师讲“甲午海战”时,他在笔记本上画下战舰,旁边写着:“长大了要赶跑侵略者。”1932年从板浦乡师毕业后,他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机会,回到陈集小学任教,在黑板上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带着学生到集市演讲,号召抵制日货。
夜里,他在油灯下抄写《共产党宣言》,煤油味熏得眼睛发疼,却在笔记本里记下:“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同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课本里的古诗改写成抗日标语,让学生们在作业本上画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漫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肇庚加入了“腊九社”,每天背着铁皮喇叭走村串户。“乡亲们,鬼子在东北烧杀抢掠啊!”他的声音穿透晨雾,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村民。当看到老太太抱着被日军抢走的粮食痛哭,他攥紧拳头:“咱们得拿起枪!”
1938年,他参与组建灌云三区抗日基干队,带着队员们用土枪土炮袭击日军运输队。有次缴获了两箱日军罐头,他却全部送给了断粮的乡亲,自己啃着发霉的煎饼说:“咱们打仗不是为了抢东西,是让老百姓能吃饱饭。”
1939年,杨肇庚随队编入八路军三团,先后参加“火烧义泽河桥”“奇袭五里槐”等战斗。在义泽河桥,他抱着炸药包冲在最前面,火光映红了他年轻的脸庞;五里槐伏击战中,他带领战士们从芦苇荡里跃起,用刺刀让日军见识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1940年5月,部队接到护送司令员钟辉去山东的任务。杨肇庚时任连长,带着一个排担任后卫。深夜过铁路时,日军突然开火,子弹在铁轨上溅出火花。“首长快走!”他大喊着带领战士们扑向敌人阵地,机枪子弹扫过他的肩膀,他咬着牙继续冲锋。
在一处土坡旁,他发现战友被日军机枪压制,立刻低姿匍匐靠近,趁敌人换弹夹的瞬间跃起,与机枪手扭打在一起。泥土糊住了眼睛,他凭着直觉夺过机枪扫射,为战友打开突破口。当敌人的增援赶来时,他已经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手里还紧紧攥着染血的军旗。
战后,战友们在马陵山为他立碑,碑上刻着他常说的一句话:“打仗别怕死,咱们身后是老百姓。”如今,马陵山的松涛声仿佛他当年的冲锋号,每年清明,总有人在碑前放上一束杜鹃,那火红的颜色,多像他牺牲时染红的军装。
杨肇庚的故事,永远留在了灌东百姓的记忆里。他从书桌前的教书先生,变成了战场上的钢铁战士,用28年的生命,在抗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英雄虽逝,精神长存,马陵山下的忠骨,永远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