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致敬抗战英雄——潘隆昌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0-08-10 08:57:56

潘隆昌,1911年出生于灌云县南岗乡,3岁丧父,靠寡母抚养成人。少年时,他曾在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入大伊山三育小学,1934年毕业于东海师范学校。他在东海师范就读期间,是体育运动场上的篮球明星,身强体健,绰号“铁牛”。他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曾遭国民党当局的通缉,后因海属地区党组织被破坏而失掉关系。1935年2月,潘隆昌入上海淞江警官学校受训5个月,赴四川任警察中队长,“华北事变”后,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潘隆昌于1936年毅然辞职返乡,他多次到孙家渡小学,与失去组织关系的早期共产党员孙若溪、厉国桢共商抗战事宜。联络各界进步人士,组建青年救国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图片1.png

1938年7月,潘隆昌和孙若溪、陈飞、冯国柱一起,在陡沟举办教导队,训练百余名抗日骨干,历时3个月,潘隆昌担任军事课教员,讲授“游击战术”等军事理论,带领学员进行步兵操练、野外勤务等科目的训练。9月底,国民党顽固派指责教导队有“异党活动”,迫其解散。后来,潘隆昌等人发起组织救亡话剧团,他被推选为团长,排练了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及独唱、合唱等抗日宣传节目,赴汤沟、李恒庄、南岗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潘隆昌和孙若溪等同志一起,在陡沟创办战时中学,招收学生百余人。这所学校不仅开设普通中学的课程,还增设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党史、全民抗战理论、救亡歌曲、军事知识等课程,潘隆昌任军事课教师。1939年初,海属地区重新建党,潘隆昌即加入党组织。2月下旬,灌云濒临沦陷,战时中学组织学生集体转移。潘隆昌带领一大批学生聚集到汤沟,参加了由汤曙红领导的东灌沭边区人民抗日自卫队。他还四处活动,筹集枪支,把学生们武装起来。

1939年3月1日,日军从灌河口登陆,占领海属。当日军扫荡西圩时,汤曙红带领抗日自卫队赶赴增援,潘隆昌首次参加了这一重创日军的战斗,迫敌弃战撤回大伊山。

4月,东灌沭边区人民抗日自卫队和各县区的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队第3团,潘隆昌担任1营2连连长,参加了五里槐等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以战斗的行动鼓舞人民的抗日士气。

7月,由于发生了震惊苏北的“汤沟事变”,部队西移。潘隆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英勇机智,指挥灵活,曾率部激战于东西鲍圩,摆脱困境后,转战于邳睢铜地区,赢得指战员们的高度信任。

1939年底,3团编入苏皖纵队,翌年9月,又编入八路军5纵队3支队为第8团,在黄克诚司令员的指挥下,挺进苏北,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3支队8团改为新四军3师9旅26团(后与10旅对调到4师)。潘隆昌先后任1营副营长、团作战参谋,转战皖东北、淮海、淮北,身经古邳镇、朱家岗、青阳、袁楼、张楼、大柏圩、曹甸、井山、益林、风谷村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在历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也曾多次负伤。

为打通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的交通线,潘隆昌所在部队于1943年6月向盘踞在安徽省灵壁县小官庄的伪军发起进攻。潘隆昌同志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光荣牺牲。1949年,为了纪念潘隆昌烈士,灌云县将他的家乡命名为“隆昌乡”,现为“隆昌村”。

烈士遗体原葬于安徽省宿县,1976年迁回故里,安葬在灌云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