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周朝鍭:唤起工农百千万的宣传家
周朝鍭,东海赵庄(现曲阳公社)人。其父周九华,清末秀才,民国后又就学于海州简易师院,卒业后以教书为业,1920年周九华在六合县乌龙港任教,生次子,因住猴子山下,故名朝鍭。周朝鍭9岁后随兄周晓江读书。1934年入郇圩小学、1936年进徐州培心中学,当时年方17岁,血气方刚,结交许多进步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常抱救国救民之壮志。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愈加猖獗,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中,徐州的学校亦被迫关闭。周朝鍭等热血青年更加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生当抗日,死当报国。于是周朝鍭毅然返回东海。
1938年初,第5战区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派出以孟宪禹(共产党员)为首的工作团来东海开展抗日工作。他们带来不少宣传抗战的书籍,常住赵庄、郇圩等地。后不久,李铁民、郇华民从西安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归来,也带回《论持久战》等许多毛泽东著作和其他革命书刊。周朝鍭看到后像久旱的禾苗得到滋润的春雨,马上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这使他懂得了很多抗日的道理,深感要保卫中国驱除日寇必须唤起民众,依靠工农,更积极地做起抗战宣传工作。1938年7月,东海县“抗日青年救国团”成立,这是在第5战区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东海工作团指导下的进步青年的抗日团体。领导成员有周晓江、郇华民、徐润斋等九人。周朝鍭参加了这一团体,他年纪虽轻,却是名活跃人物。当时青救团为扩大影响,宣传抗日,先后办《大众三日刊》《青救周刊》等杂志。周朝鍭与马楠担负采辑和刻写任务。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躲在一间小屋里,关紧门窗,打开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收听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消息,边听边记,再整理、排版、刻写、油印,不怕蚊虫叮咬,哪管汗流浃背,常是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正是通过这一张张油印的小报,传出党中央抗日主张,宣传全国抗战形势,使东海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周朝鍭同志除负责刻印抗日小报外,还经常到各个村庄,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组织进步青少年学唱抗日歌曲。他善吹口琴,又能唱歌,他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曾响遍陇海路南北,震动多少热血青年的爱国心灵,至今有些老同志还能记起他那富有号召力的形象,称赞他是个好样的“宣传家”!
1938年秋,周朝鍭同志与刘凤锦、李铮等被选派到山东临沂岸堤参加八路军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带着党的组织关系回东海。
自1933年以来,东海县党组织因遭严重破坏而中断活动,1938年底这一带才开始重新建党,周朝鍭同志便是东灌沭地区重新建党后东海县的第一个党员。1939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苏皖特委决定改东灌沭工委为中心县委。由张克辛任书记,秘密活动在汤沟一带。当时日寇已侵占东海,陇海铁路沿线碉堡林立,据点成串,日伪匪顽四种反动势力横行无忌,地方交通阻断。为了和东灌沭中心县委取得联系,他不畏艰险,只身来往于海沭灌边区,多次奔波,终于找到中心县委,汇报东海西乡抗日斗争进展情况和群众要求党组织领导的迫切心情。1939年3月下旬,周朝鍭带领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飞来到竹墩青救团团部。当晚召开建党会议,由陈飞、周朝鍭、李铁民、刘锡九参加,周晓江、郇华民列席。会上周朝鍭介绍李铁民、刘锡九两同志入党,陈飞代表中心县委批准了李铁民重新入党和刘锡九入党的申请,并宣布成立海西支部,周朝鍭同志任支部书记,刘锡九任组织委员,李铁民为宣传委员。这是东灌沭地区重新建党之后东海县的第一个党支部。
海西支部成立之后,支部成员进行分工,刘锡九在陇海路以北竹墩等地做组织发展工作,周朝鍭、李铁民则到路南发展党员。周朝鍭同志在赵庄、郇圩一带先后发展周朝琳、董文蔚、马瑞林、郇震、周立国等同志入党。他经常奔走各村,找进步青年谈话,对党员进行教育,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建立支部。几个月时间,海西支部发展党员100多人,建立十几个支部,为建立县委创造了条件。1939年7月19日,以孙冠吾为书记的东海县委重新建立,海西支部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
1940年11月,东海县抗日政权建立,周晓江任县长,宋云龙任县委书记,周朝鍭任组织委员,有一段时间兼陇海区区委书记。抗日政权创建初期,根据地范围很小,陇海区仍属伪化区,陇海区委的组织活动只能在地下秘密进行。但周朝鍭同志胆略过人,凭人熟地熟,经常出没伪区。他巧与城头、张谷等村伪乡、保长周旋,晓以民族大义、抗日道理,把许多伪政权改造成两面政权,明里替日伪张目,暗中为我们办事,大大方便了陇海区委的工作。
1941年之后,东海县委分工,周朝鍭同志发展对敌情报工作。他组织地下同志先后在牛山、曹浦、曹林等地建立情报站,并亲自与打入海州日伪内部的我地下工作者黄榘门等直接联系,及时掌握敌人动向。敌人一有重大活动,我方便很快得到情报,迅速采取措施对付。有一次,日寇调兵数百人直扑桑墟,企图突袭县政府,因我方事先得到情报,及早转移,才未受损失。
为了进一步加强情报工作,周朝鍭同志计划在全县建立对敌情报网,情报站经祝场、杨官庄、关墩、刘顶,直通日伪驻地海州、新浦。他整日忙着与一些地方士绅和伪人员打交道,几乎跑遍每个重要的情报点,全县的情报网已基本完成。1941年7月底,为争取曹浦伪乡长杨朋起抗日,周朝鍭同志带一个交通员到杨家去做工作。哪知杨朋起表面是人,背地是鬼,在以同学名义接待周朝鍭吃饭时暗下毒药。当日下午,周朝鍭回到郇圩,夜间即呕吐不止,次日即昏迷。郇圩支部的同志将他转送到根据地时,他已经浑身青紫,部分肌肉成块溃烂。据当时医生诊断,系食物中毒,经抢救无效,于8月4日下午为国捐躯,棺木安葬在安峰山南古河村,年仅21岁。周朝鍭同志把壮丽的青春,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
1944年,东海县委研究决定追认周朝鍭同志为革命烈士,因党内职务不宜公开,故碑文上称东海县农会长周朝鍭烈士。
陇海路为沭赣人鬼关,公为三三政策,乘鸡鸣以度,中鸩毒而归,马革尸还,节旄具抱英雄气。
卢沟桥是华夷导火线,我逢七七纪念,闻鹤唳未停,恨鹃啼不已,龙钟泪落,樽酒环浇烈士碑。
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海县政府在1944年7月8日召开追悼抗日烈士大会时县参议员王朗仙先生为周朝鍭烈士撰写的一副挽联。
这挽联既颂扬了周朝鍭烈士为抗日奔走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1958年,周九华先生呈请县政府批准,将周朝鍭同志遗骸迁葬于城头古曲阳城内。东海县政府为其立碑曰“周朝鍭烈士之墓”。周九华先生为之撰挽联:“为抗日而牺牲,千古长留纪念,因避水以迁葬,五棺同入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