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王必荣:舍身炸炮楼
王必荣,1920年8月出生于灌云县铁牛镇(现灌南县孟兴庄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参加新四军,为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战士。1943年12月,在宝应曹甸战斗中牺牲。
1943年12月15日,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接到上级命令:拔掉宝应曹甸的日伪军据点。
那天晚上,王必荣所在的三营十二连担任突击队。按照行动计划,部队在夜幕掩护下,于午夜时分到达曹甸据点北面,在日军修建的水围旁潜伏下来。经过侦察,发现四周的水围,底部被用淤泥堆积足有一丈多,上面只有尺把深的水。船无法过去,人若涉渡,又有陷进去的危险;水围里面敌人又以地堡、堑壕组成火力防线,易守难攻。新四军突击连首长掌握到这种情况后,心里虽然焦急,但毫不迟疑地决定,派人淌过淤泥河,炸毁敌碉堡,为总攻开辟道路。于是第一梯队五名战士,身背手榴弹,左手拿着枪,右手拿着木板,一下子跳入一人多深的淤泥中,艰难地向前移动。当淌到河心时,有两名战士被淤泥陷住,他们越挣扎越往下陷,最终被淤泥吞噬了生命。其他三名战士刚到岸边,十几名伪军跑出了碉堡,在岸边用刺刀猛戳三位战士的头部、胸部,就这样3名战士英勇牺牲了。第二梯队10名战士,分散向敌碉堡游去,碉堡里的日伪军在对岸拼命地喊叫:“不怕死的,过来吧!叫你们来两个死一双,来10个死五对。”新四军10名战士陆续艰难地到了对岸,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对靠近的新四军战士用刺刀刺,离远的战士就用鱼叉戳,我军10名战士在淤泥中无法躲让,一个个光荣地牺牲了。
这时,只见三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总攻开始了。如果不把曹甸北门打开,就会给我军总攻部队带来重大损失。
“第三梯队上!”连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这时王必荣等8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整装出发了。只见王必荣的前后胸绑着八枚手榴弹,手榴弹的保险盖全都打开,拉出了引爆环。用一根绳索系住。他在其他7位战士的掩护下,向对岸游去。全连战士全部用火力掩护他们过河,当游到对岸时,敌人还想用刺刀、鱼叉残杀新四军战士。可是,见到浑身绑着手榴弹,手中拉着引爆索的王必荣,个个都吓呆了,他们愣怔片刻,之后抱头逃窜。这时,王必荣在战友的帮助下,爬上了岸,在猛烈火力掩护下,他拼命向敌碉堡奔去,并大声喊道:“不怕死的来吧!”王必荣逼近了碉堡,猛地拉燃了导火索,只听“轰”的一声,炮楼炸开了,王必荣为歼灭日伪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