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殷如杭:扑不灭的革命烈火
殷如杭,涟水县南禄乡方圩村人,1916年4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姊妹六人,他排行第三。因经济窘迫,殷如杭十三岁才开始上学,后考上盐城一所中学。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由于战事吃紧,殷如杭因学校解散,回到了家乡,不久便到殷圩小学任教。这时,全国抗日救亡热潮风起云涌,殷如杭利用课堂向学生们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的罪行。1939年3月1日,涟水城沦陷,涟水人民纷纷组织抗日自卫武装。殷如杭辞去教员职务,加入了涟、灌、沭、阜四县政治大队涟水中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走到哪里,都深受那里年轻人的欢迎。夏末,他被选送到我党开办的“苏北抗战公学”培训,培训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组织上派他到殷圩、方圩、黄圩、四大门一带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经过紧张艰苦的工作,年底,他在殷圩一带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1940年秋,在他和其他党员的发动下,原国民党涟水四区大多数乡都秘密地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为后来四区民主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涟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殷如杭被调到县民主政府警卫连任指导员,负责涟水县民主政府的保卫工作。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五纵队主力东进后,中共涟水县委为了打开四区的抗战局面,调殷如杭任四区区委书记(公开职务为四区民运团长)。
1939年3月1日涟水城失陷后,形势日趋严重,殷如杭和区长潘锦澜团结了社会上的热血青年,组织了一百多人的自卫队。同年6月21日,日军由阜宁向白沙、佃湖一带侵犯,当地民众自发联合起来抗击日军。殷如杭和潘锦澜一起带着自卫队参加了战斗。涟、阜两县数百名武装民众以各种武器与敌激战一天,终于将敌赶跑。这次战斗胜利,坚定了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9年冬,涟水县四区自卫队武装发展到了四五十人。涟水县地方抗日武装淮河大队成立后,自卫队被编为九团第五连。
1940年10月4日,八路军五纵队十九团到达涟东,突破了阻击我东进的顽保安二旅、八旅在佃湖的防线,一举摧垮了盘踞在佃湖的国民党涟水县政府,在四区开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殷如杭在四区紧紧依靠群众,加紧乡政权的建设,组织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领导群众对高利贷者进行还本去息的斗争;同时,加紧对旧区队的教育改造工作。
四区区队原是国民党顽固派金东华一手扶植起来的。金东华出逃兴化。王士珍、徐庆同等反动骨干与特务分子孙礼陶积极进行阴谋活动,伺机叛乱。为了改造这支队伍,四区民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区委书记殷如杭特地选派共产党员加强区队政治领导;亲自给区队上政治课,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了必要的纪律制度,对他们的不轨行为加以限制。1941年1月26日(农历除夕)上午,殷如杭带着上级的紧急指示赶回家乡,连中饭都未来得及在家吃,就到设在百禄的区署找潘锦澜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研究粉碎可能发生的反革命叛乱的具体方案。正在这时,王士珍、徐庆同等为首的叛乱分子以突然袭击手段逮捕了四区指导员朱雷夏等,同时包围了区政府逮捕了殷如杭、潘锦澜等。并在当夜杀害了殷如杭、潘锦澜、朱雷夏、王根如等革命同志。他们以为杀害了殷如杭、潘锦澜等4位领导人,就能扑灭了革命的烈火。但是,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事变后,涟水县委迅速采取措施,仅用7天时间,即恢复了区政权,并将原四区改为涟水县三区,重建三区人民抗日武装;仅8个月时间,叛匪王士珍、徐庆同、孙礼涛等就被我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歼灭于郑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