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吴立如:投笔从戎 救国化民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07 10:33:39

吴立如,字汉生,1913年出生在灌云县南岗乡潘洼村一个地主家庭里。祖父吴宝善是当地比较开明的乡绅。吴立如8岁时入私塾,后转入他四叔父吴辟初创办的乡校读书。少年时的吴立如,性情温和、忠厚诚实,非常同情穷苦的老百姓。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运河乡师学校。毕业后回家乡潘洼从事乡村教育。吴立如在求学期间,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意识。1936年4月17日,他在运河乡师毕业时的自传中这样写道:“吾性亢直,不喜诈伪,好交友,但不以物质、权利为衡,不以团聚为乐,情藏于内,而不现于外,与一般甘醴之交者异。近者国事日非,农村破产,碌碌小我,上不能救国,下不能化民,枉度二十三,将来如何努力,尚有待于诸师友之匡助也。”他的四叔父吴辟初是当时有名望的进步士绅,同情共产党,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正义感,吴立如在叔父的影响下,思想日趋进步,为他以后参加革命,投身抗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9年3月,日军侵占了东灌沭地区,灌云沦陷。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吴立如忧心如焚,经常向学校师生和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和不当亡国奴的道理,鼓动大家团结起来抗日救亡。这时他叔父吴辟初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拉起几十条枪组织了抗日自卫队。吴立如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在吴辟初的率领下,吴立如多次参加对日伪军的战斗。几年的战斗生涯,把吴立如从文弱书生锻炼成为英勇顽强的抗日战士。

1943年春,日伪军纠集兵力向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大举进攻,频繁扫荡,淮海区抗战进入了最艰苦时期。灌云县只剩下李恒庄、平墩一带较为稳定的根据地,县党政机关和淮海军分区1支队领导机关都住在这里。潘洼是根据地东北角的大门,县党政领导经常到这里活动,敌人对潘洼恨之入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纠集兵力,连续数次攻打潘洼,妄图消灭吴辟初率领的这支抗日武装,但每次都遭到迎头痛击,失败而归。

4月中旬,敌人新一轮扫荡又开始了。日军从徐州方面集结了一个加强大队兵力,并配合沭阳、宿迁等地的伪军,气势汹汹扑来。21日到达离潘洼南十里的大陆湖。县党政机关和淮海1支队获得情报后,立即分散转移,当晚由县政府秘书钱天素率领机关人员和警卫连200多人来到潘洼,和吴辟初一起分析敌情,抓紧备战。吴立如奉命带领两个战士检查工事,一夜未睡。

拂晓时分,日伪军600多人在机枪、小炮的掩护下,向潘洼发起了进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在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掩护县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后,吴辟初下令潘洼联防队撤退,这时吴立如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坚守在后圩的地堡里,敌人机枪小炮疯狂轰击,火力很猛,吴立如沉着应战,命令吴立亚、范宝荣带领战士们先撤,他一人在后掩护。当战士们撤出地堡后,敌人一发炮弹在地堡里爆炸,吴立如为掩护战友当场壮烈牺牲。

1943年初秋,灌云县政府和淮海区各界人士,为在潘洼战斗中牺牲的吴辟初、吴立如等烈士举行了数千人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