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孙秉惠:农民领袖 革命勇者
孙秉惠是东海、灌云、沭阳地区我党早期地下党员之一,也是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孙秉惠和他的一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业绩,至今仍在这一地区广为传颂。
孙秉惠,1900年2月出生在灌云县3区张店东南的上马台村(现属灌南县)。父亲孙祥鸿,是一个忠厚诚朴、刚直不阿的农民。孙秉惠为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孙秉球(孙海光)、孙秉松和3个妹妹。他们兄妹6人成年后都相继参加了革命,其中有4人后来成为党的领导干部。
1929年秋,孙秉惠和大弟孙秉球由管作霖和孙存楼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党组织还将孙秉惠的家作为我们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刘瑞龙、许家屯、杨纯(女)、徐禹民、张克辛等一批领导干部都先后吃住在孙秉惠家中。
1930年8月2日,孙秉惠遵照县委的指示,率领农民协会成员和群众,带土枪、大刀、长矛、铁叉,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新安镇北引羊寺农民暴动。当敌人来镇压农民暴动时,孙秉惠和大家与敌人战斗了1个多小时。但因敌众我寡,暴动失败了。为了掩护大家撤退,他一个人战斗在最后面,把敌人的火力引开,直到同志们都安全了,他才最后撤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秉惠和其他同志返回家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月,灌云县委在上马台举办了中共党训班。孙秉惠负责安排食宿,很多外地同志吃住都在他家,协助县委顺利地完成干部培训任务。通过学习提高了大家思想觉悟,增强大伙抗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学习结束后,孙秉惠担任了灌三区区队长,带领同志们开展武装抗日斗争。
2月的一天夜里,孙秉惠家屋子里还亮着灯,县委军事委员孙良浩正在召开武装小队会议,研究奇袭义泽河据点的战斗。孙秉惠站起来对大家说:“我们这次掏鬼子据点,一定要迅速、沉着。3团走后这半年,老百姓受尽鬼子的害,我们也窝了一肚子气。这次要让鬼子尝尝我们的厉害。”
夜很静,也很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10个人推着5辆独轮车,佯装成做粮食生意的人,借着夜色向义泽河据点进发。夜色逐渐退去,炮楼的轮廓愈加清楚。拂晓,他们到达桥头。日军已拉开桥上的铁丝网,炮楼门前无岗。孙秉惠拔出两支短枪,第一个冲进炮楼,向睡在通铺上的日军开了枪。日军哇哇直叫,乱作一团,纷纷伸手到墙上去摸枪。孙秉惠连忙对准日军又是一枪,这时又上来一名队员向里面射击,只听垂死日军在烟雾中嚎叫着。这时,孙良浩正迈步往防护墙里冲,因烟雾更浓,只得和孙秉惠一起撤出据点。这次奇袭敌据点,9名日军被打死7名,我方无一伤亡。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2月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摩擦与反摩擦的斗争更趋尖锐。当滨海大队暂离灌东时,顽固派乘机反扑,占领了陈集、封港嘴等村庄。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黄昏时,孙秉惠带领区队在攻打陈集据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