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谷志超:英姿留涟灌 血洒老堆头
谷志超,1909年3月出生在涟水县五港镇五港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其父在街上开草行维持一家生活。
谷志超于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历任五港村党支部书记、东区区委委员、涟水县委委员、涟水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三师五港交通站站长。1947年2月被捕,牺牲时年仅39岁。
1927年初冬,中共涟水县地下党组织在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下诞生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员骨干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又叫“穷人会”),发展党员,并领导农民向地主豪绅、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就在这种情况下,谷志超受教育,开始懂得了什么叫压迫,什么叫剥削,推翻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思想在他心中萌发。
1928年初,谷志超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五港党支部书记、东区区委委员。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并亲自散传单、贴标语,常常利用夜间到大路口、街头、庄头张贴标语。他用红纸做成小旗子,用黄纸剪成斧头、镰刀,贴在红旗上面,背面写标语口号:“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打土豪分田地”等,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1932年4月,谷志超任中共涟水县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部长。1934年春,全县灾荒严重,很多人家揭不开锅,县委在各地发动借粮斗争。谷志超、张德玉、夏如爱在五港、黄码、钦工一带领导群众向地主徐慎富借粮,白天先到徐家客庄找账房先生谈话,说明群众生活艰苦,借点粮食度春荒,账房先生一口回绝。软的不行他们就来硬的,当晚二更时分,在黄码、钦工两处码头,700多人乘6条船和20余只木桶悄悄渡过盐河,集结在徐慎富客庄附近。他们翻墙而入,将账房先生捆绑起来,并塞住他的嘴。夏如爱打开大门,借粮队伍一拥而进,只用一个小时,就将200多笆斗粮食分得干干净净。这一胜利,对全县借粮斗争有很大的推动。
1934年10月,针对国民党强征民工导淮的行径,中共涟水县委根据淮盐特委的指示,把发动和领导导淮工地民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作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县委书记李绍贵、委员谷志超、县团委委员张逸生等深入工地,积极工作,以卖香烟、烧饼为掩护,秘密串连民工中的党员,建立导淮工地党支部,谷志超任支部书记,张逸生任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作为领导工地斗争的核心,揭露国民党大小官吏鱼肉民工、滥施淫威的罪行,宣传鼓动民工积极起来斗争。
怠工是导淮工地民工最常用的斗争手段。1935年2月的一天,民工领口粮,被工程处七折八扣,还发了发霉变质的干面。谷志超发动全县民工向工程处涌来抢换干面,守卫的警备队向民工开枪,当场打死民工两人,伤一人。事情发生后,党组织立即发动全体民工罢工,包围总工程处,要求严惩凶手,解决死者棺材、衣服,发给死者家属抚恤费,退换霉变干面等,工程处答复了一些条件,但严惩凶手未能接受,党组织又发动民工把几里长的所有工棚烧毁,组织民工全部跑回家去。斗争坚持了半个多月,最终在国民党政府的武力逼迫下,民工又回到了工地。这时党组织遭叛徒出卖,被破坏殆尽。
1937年春,谷志超回涟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他和全县抗日活动的骨干人员均有联系。到1939年3月初,日军侵占涟水后,抗日活动更加频繁,一批抗日骨干陈书同、宋振鼎、夏如爱、黄公勋(徐坚)等经常吃住在他家。
抗日战争时期,五港是沟通盐阜和淮海两个根据地的咽喉之地。在盐阜和淮海之间有一条日伪封锁线,把两个根据地分割开来。这条封锁线是:由淮阴经涟水和五港到新安镇的一条南北公路,和与公路平行的盐河构成,每隔10里左右就有一个日伪据点。而五港据点内只驻有30人的一个小队伪军。五港是整个日伪封锁线中最狭窄、防备较薄弱的地带,也是我新四军三师和独立旅经常活动的地区。1941年春,我方秘密在这里建立了交通站,谷志超任站长。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是担负部队往返、物资交流、文件传递等武装护送任务。交通站对外以维持港南乡的地方治安为名,成立了港南乡“自卫队”,实际上以此为旗号,秘密出色地完成一系列武装护送任务。
谷志超带领全站“一班人”,不分白天和黑夜,不怕流血和牺牲,英勇战斗在抗日救国的第一线上。他们把盐阜区的棉花、大米、布匹、药材等物资运到淮海区,把淮海区生猪、油料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黄麻运到盐阜区。除此以外,他们还护送我军战士和党政机关干部安全穿过封锁线。过盐河的渡船被敌人破坏掉,他们就想方设法搞了6只方木桶,渡河运载人和物资;他们护送过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护送过德国来我国支援抗日的罗生特大夫。
1945年9月,五港交通站奉命编入新四军三师兵站,随军北上。谷志超因两腿负过伤,不能行军打仗,仍留在地方工作。
1947年2月,谷志超不幸被“还乡团”抓去,后在灌南老堆头(现新集镇孙湾村内)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