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惠锡永:18岁的热血丰碑
在灌南的红色记忆里,有这样一位少年英雄,他用18年的短暂时光,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他叫惠锡永,那句“切不可为我受累”的临终嘱托,至今仍在淮海大地上回响。
1923年,惠锡永出生在灌云县新安镇北惠庄(现灌南县新安镇镇北社区)。1930年,因生活所迫,他随父亲流落到沭阳县,在城关小学开启了求学之路。之后,他凭借努力考入太仓师范学校,又于1936年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然而,命运对这个少年并不温柔。暑假回家探亲时,祖父病重,他不幸染上黑热病,肝脾肿大,不得不辍学在家。
1939年初,灌南沦陷。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目睹日军的残酷暴行,惠锡永心中的爱国之火熊熊燃烧。年底,他投奔住在江都吴家桥的叔父——苏北特委副书记惠浴宇,坚决要求参加革命。1940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三支队的一名战士。他聪明机智、作战勇敢,很快从战士晋升为班长、排长,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
患病期间,组织上关心他,送他去泰州治病,可十几天后他就跑了回来。同志们疑惑询问,他说:“反扫荡斗争这么残酷,我哪能安心去治病?”1941年初,他病情加重,领导打算送他去上海治疗,他却执意不肯,坚持带病工作、战斗,心中只有革命事业,唯独没有自己。
1941年夏,惠锡永任泰县警卫二连指导员。一天夜里,泰县县委、县政府为反“扫荡”,率警卫一、二连进驻雅同区三里港。村子不大,县委机关驻中间,一连在东隔壁,二连在西头,相距不过二百米。当夜平静,谁料次日凌晨,如皋300余日军、500余伪军向黄桥运动,途经此地突然来袭。哨兵被暗伤,敌人迅速压至一连附近,火力封锁下,县委机关转移迫在眉睫。
危急时刻,惠锡永指挥二连战士就地反击。他身先士卒,机智勇猛,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在他们的顽强抵抗下,敌人被迫后撤,一连和县委、县政府机关得以安全转移。而这场战斗,我方伤亡10余人,惠锡永是唯一牺牲的干部。
战后,二连连长含泪回忆:“战斗中,小惠负责收容伤员,最后撤离。敌人炮弹袭来,他昏倒前还清晰地喊着让同志拿走驳壳枪和文件,让大家别为他受累。”这个年仅18岁的青年,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革命的考验,掩护了机关安全转移。
惠锡永烈士带病工作、战斗,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精神,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