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胡文臣:除暴安良 抗日殉国
胡文臣,字相卿,天津静海县杨芬港人,出生在贫寒的农渔家庭。他自幼喜好习武,青年时,经常在农闲时到市区卖艺挣点钱贴补家里度日。有一次卖艺时,被一位姓宋的军队某部统领发现,觉得胡文臣身材高大,腿脚灵活,性格爽朗,就让他参军当勤务兵,很快被提拔为大队长,随军到了江苏。不久,胡文臣把一家人搬迁到江苏灌云兴庄。
1929年,胡文臣任税警第三区区长(中校),驻防苏北云台山之南的东陬山,分管淮北盐场盐业税务的警保工作。
1935年前后,南北二十队盗匪活动频繁,经常抢劫民众财物,胡文臣为保一方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便常动用盐警部队为民剿匪,深受当地民众爱戴和欢迎。为感激胡文臣团长的恩情,当地百姓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龙王口为胡文臣立了一块“除暴安民”石碑,以表彰他对人民的功绩。
1938年,日寇开始对连云港地区发起进攻,企图从连云港登陆。盐警部队被改编为国民党陆军游击第8军,军长曾锡珪。该军下设六个总队(团级)。胡文臣为第三总队总队长,驻防连云港之南翼的海防重地东陬山。他带领第三总队与兄弟总队官兵一起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从连云港一带海上登陆的企图。当时日军已逼近其防地,为勉励部属抗战士气,胡文臣题诗:“日寇犯我边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壁将”刻于防空洞石壁。
9月,胡文臣率部镇守云台山,24日上午,日军在4架飞机掩护下从高公岛一带分三路进攻胡文臣的防地,胡文臣与士兵生死与共,固守阵地,激战中日军伤亡惨重。战后,胡文臣受国防部一级传令嘉奖,晋升为少将。
1938年底,胡文臣奉命率部开赴泗阳县洋河镇,增援被日军包围的第33师,解围后奉调宿迁县城,阻击由徐州进犯之敌。当部队刚到仰化时,遭到敌机低空扫射,因掩蔽及时,未遭伤亡。临近宿迁时,军械官徐本鼎惧敌怯阵,当场被胡文臣处决,为怯阵者戒。胡率部进宿迁县城后,被敌军层层包围,激战数小时,胡负重伤,仍手持大刀,奋力指挥部队突围。突出县城后遭敌伏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杀敌百余,并击落低空扫射的敌机一架。第二天下午,宿迁县城南门被日寇攻破,胡文臣亲率部队向南门冲杀,距南门不远处被敌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50岁。
胡文臣将军阵亡的噩耗传出后,淮海大地爱国军民万分悲痛,很多人写诗悼念。有些诗被珍藏,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下面抄录灌云县白蚬乡的一位曾在国民党军某部任幕僚后又回家教书的爱国人士张振源当时撰写的“吊胡文臣团长”诗一首。原诗如下:
吊胡文臣团长 步卢在民吊胡团长阵亡原韵
谁将侠骨葬蒿莱,战后惟闻处处哀。
官佐兵夫齐洒泪,沙虫猿鹤半成灰。
忠魂西去招无计,泗水东流哭不回。
我欲向天搔首问,倭奴尚待几时摧。
莽莽妖气匝地生,将军慷慨请长缨。
但知家国兴亡事,那管安危祸福情。
一死最难能抗敌,千秋不负号知兵。
裹尸马革何须惜,剩有如虹浩气横。
闻道睢东生野烟,传来噩耗食难咽。
丰功应列平倭史,壮志能撑大愿船。
冀北人悲千里骏,淮南鸟泣万山鹃。
海滨不乏承恩者,德政难忘记昔年。
平生报国具丹心,阵地无端起讣音。
海属十年遗爱在,泗阳一夜大星沉。
人忧亡国悲愈恸,天为怜才昼亦阴。
何处招魂徒怅望,临风惟有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