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风采录

80年80人|张明:为抗日而死 为革命而终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 2025-05-07 10:06:18

张明,女,原名张永昌、张永真,中学取名张毓芝,灌云县板浦镇人,1920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

1938年5月20日至23日,日军飞机连日轰炸板浦,张明的小康之家惨遭浩劫。房屋被炸塌,看门人尸陈废墟,1939年3月1日,日本侵略军从连云港南侧的灌河口登陆,4日,占领灌云县板浦。日军在板浦城内大肆抢掠奸淫,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张明连夜和姐姐化装逃出板浦,避难乡村。日军暴行加深了张明的切肤之痛,国恨家仇磨砺了她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决心。她决定逃出沦陷区,到泰州去投奔友人惠廉,寻找一条实现志愿的道路。当她向姐姐张永宁提出去泰州的要求时,终日诚惶诚恐的姐姐还能说什么呢?张明剃光头发,穿起弟弟的破夹袍,戴顶草帽,扮成男子模样。姐姐把两元六角钱缝入她的衣襟,作为盘缠,炒了几斤炒面当作干粮。4月6日(清明节)早上,张明和朱平一起,挥泪告别亲人急步遄行,奔赴泰州。

她们抵达泰州后,与惠廉会合到一起。故友重逢,分外亲切,增添了无限朝气。惠廉的三叔惠浴宇是新四军挺进纵队三支队的政治部主任,因此她与三支队取得了联系。惠廉从新四军秘密书店里买了很多马列主义书籍。张明在这里开始接触马列著作,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她与惠廉、朱平一起谈政治、谈国事、谈理想、谈前途。通过共同探讨,张明的心胸开阔了,觉悟提高了,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真正抗日的武装。她们对国民党政府在国难当头之际,仍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非常愤慨。她们决定投奔新四军,跟着共产党救中华,打天下。

5月,张明、朱平跟着惠廉来到江都县吴家桥,向新四军挺进纵队三支队领导提出了参军要求。支队政委刘培善、政治部主任惠浴宇高兴地接纳了三位新战士,并介绍她们去皖南军部学习。三人大喜过望,立即做好长途跋涉的各项准备。她们再次脱下女儿装,穿起男式长袍,带上随身用品,跟着带路的新四军侦察员,告别支队领导,踏上奔赴皖南的征途。她们靠两只脚,晓行夜宿,绕过一个个敌据点,偷越一道道封锁线,穿过宛如长蛇的京沪铁路,渡过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在乡间小道上跋涉了两个星期,跨越了两省十县,行程800余里,终于胜利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

1940年初,张明被分配到军部直属印刷所做校对工作。她干什么爱什么,搞校对,踏实心细,一丝不苟。她常说:“看起来是一个平凡的工作,但从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角度考虑,意义却非常重大。如果校对不好,错一个字,就会影响宣传效果。在校对工作中,她又学到了很多东西,对革命理论理解得更深了,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心情也更为迫切。军部印刷所支部认为张明同志冲出沦陷区,投身革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已成为坚强的新四军女战士,遂于1940年5月发展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0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强令我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张明和政治部战地文化服务处、军服务团及印刷所的部分同志一起,带着药品、器械、图书及印刷所的铜模和一部分铅,于12月向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进发。他们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几次堵截,当月抵达苏南。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月中旬,决定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张明同志即随军部先期转移党政工人员渡江北上,来到盐城。

这时,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值初建时期,敌顽我三角斗争十分尖锐,矛盾错综复杂。张明同志被分配到阜宁县民运工作队,她不仅要团结、组织妇女抗日,而且要抓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的筹建工作,整日奔波、十分忙碌。

1941年10月,在原阜宁县东北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了阜东县,张明被阜东县委派往东坎镇。这时,东坎区委尚未建立,虽然有工救会、青救会筹委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但都是三个月前用自上而下的办法建立的,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群众虽然拥护共产党、新四军,但因根据地建立不久,对共产党能否站稳脚跟还有顾虑。为此,阜东县委交给在东坎工作的同志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动和组织群众,为建立区政府打下群众基础,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持抗战作出贡献。张明遵照县委要求,深入到作坊里、群众家里和群众促膝谈心,宣讲我党的宗旨、新四军的性质和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启发群众的觉悟,增强他们组织起来的信心,自己解放自己的自觉性。然后通过骨干,互相串联,召开小型座谈会,办工人夜校,从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为全面发动群众、组建工青妇组织做好准备。

经过赵凯、张明等同志的努力,中共东坎区委于1942年3月正式建立。赵凯任区委书记,张明任组织委员(后任宣传委员)。同时在东坎镇工人中建立了党支部,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也相继正式建立。在各种组织蓬勃发展的时候,张明同志特别注重抓好对新党员的教育和对党外积极分子的培训。她经常对新党员说:“共产党员要不怕苦,不怕死,为革命奋斗终身。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能为所欲为。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离开群众等于鱼离开水。”

1943年2月初,党中央给新四军发来电报,要求抽调前方部分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以保存革命力量,准备迎接全国性大反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同志专门召开师党委会研究,决定抽调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部主任张池明等团职以上干部及张明、吴为真、陈洛莲一批女干部组成赴延安干部队,由彭雄任队长,田守尧任副队长,张池明任党支部书记,带队赴延安学习。延安是张明心中的圣地,非常向往。当她得知组织决定后,兴奋无比,激动的心情整日溢于言表。

这个干部队于2月1日出发,因敌人封锁严密而折回。转战仍过不了旧黄河口,只得转到阜东县八滩以东大淤尖的旧黄河口,乘船从海路去山东根据地,转赴延安。

3月16日傍晚,干部队登上大海船飞快地向北驶去。当船行到连云港附近海面时,风竟然停了,船像抛了锚似地一动不动时已是午夜。忽然敌人的巡逻艇来了,它径直向我船驶来,一场激烈的海上遭遇战开始了。

敌艇倚仗装甲优势,用机枪向我船疯狂扫射。我们的同志有的负了伤,船也被打了很多窟窿,海水像涌泉一样往舱里灌,这时的张明,无惧无畏。她和大家抱定一样的决心,如果敌人上船,就与船共存亡,与敌同归于尽,共产党员决不被敌人征服。和同志们一起,撕破被子、衣服,堵洞排险,阻止海水入舱。敌人机枪在疯狂扫射,子弹急雨般地飞来。忽然,一颗子弹击中了张明同志,她负了重伤,倒在血泊中。丈夫张池明赶紧将她扶起。她不顾伤痛,对丈夫说:“我不行了,你们打,要坚持到底!眼看亲人和战友在一个个倒下去,张池明和同志们怒不可遏,一枚枚衔恨的手榴弹、一颗颗复仇的子弹怒退敌艇三次进犯。这时,海风再起,百孔千疮的木帆船重获生机。载着指战员们的海船,向西北方向驶去。

船近海岸,搁浅了。张池明同志大声喊:“我们的船已经离岸不远了,现在的位置是靠近海边。水浅船大,不能再往岸边靠拢,活着的,受轻伤的同志快下船,到岸上我们就胜利了。”这时,三条敌艇紧追上来,由五六挺机枪、数十支步枪组成火力网,严密封锁我方上岸的去路。张明忍着伤口的剧痛,在张池明的搀扶下离船,不幸再次中弹壮烈牺牲。张池明强忍着悲痛,带领着后面的同志,搀扶着负伤的战友背着烈士的遗体,冒着枪林弹雨,终于上了岸,进入山东滨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午夜到达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部。

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同志亲自为彭雄、田守尧及张明等16位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英烈的遗体合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