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彭雄:戎马生涯十四载的“彭大将军”
彭雄,曾用名彭文灿,1915年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高桥楼镇大元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仅仅读过两年私塾。自幼生活艰苦,他却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历任红3军团第2师通信员、通信班班长、通信排排长、师司令部作战参谋、连长、营长,第6师第16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重伤。伤愈后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在巧渡金沙江时,率部奋战九昼夜,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第13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参谋长、补充团团长,黄河支队支队长(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兼苏北军区参谋长。他一生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戎马生涯14年,驰骋半个中国,骁勇善战,是我军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是抢渡金沙江的勇士,大战平型关的英雄,英勇善战的青年军事指挥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29年,年仅14岁的彭雄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32年,18岁的彭雄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年轻的彭雄历经中央苏区第一至四次反围剿、长征的磨练,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红军第1军团第4师参谋长,因骁勇善战,彭雄获得了“彭猛子”的美誉。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雄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参谋长,平型关战役期间,彭雄协助团长李天佑攻克老爷庙,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第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彭雄任团参谋长。9月,与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主攻老爷庙的任务,与全师一起夺得平型关大捷。他在一次遭遇战中,带领一个班的战士伏击了日军一个小队,当时正值寒冬,他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埋伏了整整两天。最终不仅全歼敌人,还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正是这次战斗,让他获得了“彭猛子”的绰号。
1938年,彭雄任八路军路东支队司令员,率部进入山东建立敌后根据地,在山东根据地彭雄率领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对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扩大和巩固了苏鲁豫边区根据地。同年9月,与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在山西汾阳县至离石县的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队,三战三捷,粉碎了日军东渡黄河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费县那一块儿,他和日军不停周旋。这可把日军给气坏了,甚至悬赏1万银元要抓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毛泽东主席写给长征期间英勇作战的彭德怀将军的。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也有一位“彭大将军”,他曾经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最早挺进沂蒙山区,在蒙山浚河间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多次血战,他的名字被当地人广为传颂——彭雄。在费县一带就流传开了这样的歌谣:“涝怕阴,旱怕晴,日军汉奸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第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彭雄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同年7月,成立第115师独立旅,彭雄任副旅长。同年5月下旬,彭雄率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右路军挺进沂蒙山区,掀开了平邑抗日局面的新篇章。1939年9月的一天,驻扎在东庄村的彭雄迎来了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他是被日本人从上冶一路赶到这里的,希望彭雄能帮忙抵挡一阵日军,而他背后的日军,有1000多人。“国民党的战区总司令都打不过日本人,彭雄率领的八路军只有两个连500多人,能行吗?”东庄的老百姓不由得犯起了嘀咕。彭雄得到上级指示后,二话没说,立刻组织疏散当地百姓,并在安泰庄、东庄一带设伏阻击日军、掩护友军撤退。500人对1000人,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战斗打响后,受到突然袭击的日军不但没有溃散,反而兵分两路包围东庄。由于力量悬殊,伏击排伤亡过重,为了找到杀伤敌人更为有利的地形,彭雄率部向大洼前的龙王山转移,当他们登上龙王山顶,面对背后陡峭的悬崖和不远处大洼里的村庄,彭雄向战士们发出最后动员,“同志们,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不能让鬼子进入大洼,决一死战的时候到了!人在阵地在!”顿时间,整个龙王山枪弹如雨、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从上午到黄昏,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八路军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没了,就抱着冲上来的日军一起跳下悬崖……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龙王山!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山头阵地各村百姓。
1940年2月,独立旅的两个团与鲁西游击第8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彭雄任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在苏鲁豫边区。同年秋天,日军乘汽车围攻黄河支队驻地,彭雄为了掩护村内的群众和机关人员安全转移,孤身一人机智地跃上一匹白马,镇定自若策马飞奔吸引敌人,他一边用驳壳枪还击,一边不断变换方向,日军乘汽车兵分三路尾追,但汽车怎么也追不上,结果彭雄在枪林弹雨中成功甩开了日军,这段传奇的经历又为彭雄赢得了“白马将军”的雅号。从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初,他指挥部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大规模伏击战。第一次发生在1940年9月,地点选在沙土岭一带。当时日军为了打击抗日根据地,派出了一支50多人的探测部队。彭雄获得情报后,立即带领部队提前两天到达预定地点。他们在山路的拐弯处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由轻武器火力点构成,第二道是自动步枪手,第三道则是预备队。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三道防线形成交叉火力,将敌人分割包围。这场战斗持续了约40分钟,歼敌37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31支。第二次大规模伏击战发生在1940年11月的黄泥冈。这次行动的特点是利用了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黄泥冈是一处狭长的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彭雄将主力部队分成东西两路,在山崖上设伏。他本人则骑着白马,带领一小队人马在谷口佯装巡逻。当一支约80人的日军运输队进入山谷后,两侧的八路军同时发起攻击。日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这次战斗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包括粮食、弹药和医疗用品。第三次是1941年1月发生在曹村附近堪称经典之作的伏击战。这次作战的难度很大,因为地形对游击队极为不利。彭雄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战术:他派出多个小分队,在周边村庄制造声势,造成八路军主力在外的假象。与此同时,主力部队却已经埋伏在据点外围。当日军陆续出动追击这些小分队时,他们反而落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这次战斗共歼敌120余人,创下了当地抗战以来的最大战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彭雄调任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协助师长黄克诚指挥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同年2月,为了提高军队的素质,他不仅重视练兵,而且组织指战员学习研究军事理论,指导抗日斗争实践,亲自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写了700多字的序言。还主持编写了《水网地区的战术问题》《中国古战术之研究》等,深受基层指挥员的欢迎。1941年9月,彭雄指挥第22团进行郑潭口战斗,采取两头夹攻、逐段攻击的办法,迅速攻克被日伪称为“模范工事”的涟水县东北郑潭口据点,全歼伪军600余人,使盐阜、淮海两个地区连成了一片,创造了苏北攻坚战的光辉范例。
1943年2月,彭雄与第8旅旅长田守尧等新四军11名团以上干部奉命赴延安学习,彭雄任队长。3月16日,他们乘帆船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计划沿黄海绕过日军严密封锁的连云港,经山东去延安。17日凌晨,船行至连云港北部海域时,不幸被日军巡逻艇发现。彭雄沉着冷静,先把晕船体弱的田守尧和女同志安排在舱底,再配置火力,待机歼灭敌人。敌艇用机枪、步枪扫射,一再企图靠拢。彭雄指挥用驳壳枪、手榴弹英勇抗击,3次击退敌艇。3月18日,在战斗中彭雄、田守尧等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彭雄、田守尧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某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同志壮烈殉国》的报道。
1943年9月,苏北军民为彭雄、田守尧等举行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黄克诚沉痛地说:“彭雄、田守尧两位同志,均为我军优秀的青年高级指挥员,对党忠实,作战坚决勇敢,战争与工作经验均极丰富。此次于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真是重大损失。”彭雄牺牲后,其遗体安葬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