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苏光:那边就是光明的路
苏光,原名陈德芳,字星尘,灌云县板浦镇人,1919年3月出生于贫苦市民家庭。其父母深明礼义,苦以微薄资金,经营小型熟食店,以维持老幼10口人之家。因生计窘迫,一兄一姐患喉症,幼妹得眼疾,均因无钱就医而夭亡。1926年,苏光7岁入私塾,二年后改入初小,因染疾辍学。嗣后,插入灌云县实验小学,14岁毕业,遂考入省立运河师范学校,学习四载。其间,由于耳濡目染内忧外患,使他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性格。他面对国难、祖国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铁蹄之下而痛心疾首,每与同窗好友议论国事,总感慨万端,在其自传中写道“当此之际,不禁潸然……不为名利诱,不为威武屈”,表达了他的志向。在给同学的赠词中他写道:
“在这苍茫的大海中
随处都有暗礁,
你要认清前面灯塔的招引,
鼓起你勇往直前的精神,
向前乘风破浪而行!
那边就是光明的路。”
血气方刚的苏光,思想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不畏艰险,追求光明,爱国爱民,向往革命的高尚情操。
1936年夏,苏光毕业于运河师范学校,后辗转于双港、西山碧霞宫等小学任教。其间,他思想进步,接近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参加他们组织的读书会,刻苦钻研革命理论,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37年春,其同窗好友、早期党员吕恩澍被捕入狱,苏光冒险探监,并要求母亲给吕恩澍送牢饭。其母深为儿子有这样的满腔赤诚和正义感而自豪。幸存的同志每每议及此事,无不由衷钦佩。
1938年5月20日,日寇飞机对县城板浦狂轰滥炸,仅小人堂一处就炸死30多人。迫于形势,苏光随家避难于乡村。1939年夏返回板浦后,目睹日军制造南城、吴凤庄等惨案,大批无辜百姓惨遭杀害,从而萌发了救国于水火,解民于死难的决心。
1940年10月,其妻女不幸在一天内病逝。年仅21岁的苏光,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按照地下党的联系线索,毅然脱离敌占区,星夜兼程,冲破日伪层层封锁,出板浦、经周圩、转西南、跨公路、越盐河、抵秦庄,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进淮海干校学习。在干校学习的3个月里,苏光思想进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第二次进淮海干校学习,3个月结业,被校方作为骨干留校。
1941年春,苏光被分配到东灌沭边区中学任政治指导员,他积极带领学员钻研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还发展朱环、周欣、李慈然等学员入党。1943年春,苏光被调任灌云县青救会长。其时,日军对我淮海根据地强化“三光”与“蚕食”政策,不断疯狂“扫荡”,苏光带领民兵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有一次,他机智地避其锋芒,尾追疲敌,打得一股日军狼狈逃窜,从而鼓舞了我地方武装的士气。1945年夏,苏光被调任灌云县政府党支部书记兼文书,秋又被调任灌云县文教科长。他在一次文教股长会议上说:“战争,是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但同时,我们也要有自我牺牲的思想准备。”充分显示了他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同年冬,苏光被调任灌云县民政科长。
1946年秋,苏光在途经陈七圩庄头时,遭到土顽突然袭击,因寡不敌众,不幸中弹牺牲。
解放以后,灌云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板浦原乡师旧址上的新民小学命名为苏光小学,将苏光的出生地命名为德芳居委会,并于1991年在苏光小学为烈士建立纪念塑像。灌南县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将他的牺牲地命名为苏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