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清明|武同儒
武同儒,1904年出生于灌云县郁林乡武庄的一个中农家庭,幼年入团圆宫乡塾读书,他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师长喜爱。高小毕业后,考入板浦省立第八师范学习。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在校内受进步教师的启迪,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他同情贫苦农民,憎恨地主豪强,敢于抨击时弊,仗义执言,为贫苦农民鸣不平。他的家乡有一地主山霸名仇东山,其人刁钻刻薄,霸占山林,欺压百姓,群众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怒而不敢言。少年武同儒却在团圆宫令人醒目的粉墙上画了一张漫画:一个地主老财,头戴瓜皮小帽,身穿前清马褂,腰间挎一小刀,把仇东山这个地主搜刮民财,比成刀割,对仇姓地主进行讽刺。从此,百姓们称呼仇东山为“仇小刀”,武同儒也被乡里誉为“少年一雄”。
武同儒20岁时,父母为他完姻,娶成氏为妻,生二女一子。长女小霞、次女可霞、子可雨。
1926年,板浦省立第八师范校园里新文化、新思潮已得到传播,青年武同儒受到新思潮的激荡,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由“鸣不平”,进而追求革命真理,立志改造旧世界。当时他的家乡云台山区有一树艺公司霸占了山林,并设立南大局、北大局,自订“山规”,设立看山队,禁止山民上山砍柴拾草维生,激起贫苦山民的怨恨,便同树艺公司打“山案官司”。但贫苦百姓总是输,有理讲不通。为此武同儒心里窝着满腔怒火,发誓要与山霸斗一场,以解救众乡亲们的苦难。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斗倒树艺公司,光靠少数人不行,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他假日回家,就找乡亲们谈心,启发他们的觉悟,把一些青年团结在他周围。经过他的积极宣传鼓励,一批山民联合起来了,并组织了一个“穷人会”。在当时,入会是贫苦农民求生存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加入穷人会的大部分都为青年骨干,一场斗公司、求生存的群众风暴在酝酿着、筹划着。
1927年3月下旬的一天,以武同儒、范培林为首的“穷人会”,集合会员300余人,加上贫苦山民上千人,手持刀斧、扁担,喊着“还我山林,反对封山”等口号上山,把树艺公司霸占山林后栽植的二、三百亩树苗全部砍光。
树艺公司经理徐绍垣为了报复,乞求灌云县政府派兵镇压,逮捕了为首的范培林,带至县府监狱关押。武同儒亲自上堂,与县长徐伯堂面对面地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自古以来,贫苦山民祖祖辈辈皆以砍柴种田度日,树艺公司强占山场,断绝山民生路,才爆发这场山案官司,实乃官逼民反。县长大人乃一方父母官,不能伸张正义,为百姓着想,反而逮捕山民,实属荒唐……”这番话,把徐伯堂斥责得哑口无言。武同儒又进一步说道:“县长大人是国父生前倡导的三民主义信徒,其民生主义就是要让民众得以生存,实行耕者有其田。为告慰国父在天之灵,忠于三民主义,请立即释放范培林,深望县长三思。”经过武同儒一番斗争,徐伯堂自知理亏,怕事态闹大,将范培林交保释放。山霸们不准上山砍柴的禁令也被打破了。从此,青年武同儒在家乡的声望益高,地主山霸对他无可奈何。然而,他们并不甘心,树艺公司和地主豪绅、官府相互勾结,欺压民众,山民们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8年秋,武同儒在东海中学,由惠美琬(惠浴宇)、吕德愚(吕镇中)2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后担任东海县委、灌云县委的领导职务。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与敌人进行公开的斗争,是年底,他在家乡郁林乡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并担任灌云县党部第二区区分部执行委员。1929年2月,他参加县党部选举,被选为灌云县党部候补委员,递补为执行委员、宣传部部长。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当时,党利用东海中学师范科毕业生分配之机,派毛楚材(汝楠)、王芷英、仲衡到大村海宁小学任教,武同儒也回乡与毛楚材在大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大村支部。他们以小学为基地,开办平民学校,动员山民入学识字,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提倡剪辫子,反对女子裹小脚,宣传男女平等,启发山民的阶级觉悟。他们还书写标语、印刷传单,到大浦、开泰、连云港等码头去张贴散发。他们还带领学生进行砸土地庙,扳倒菩萨等破除迷信的宣传活动。
1929年5月,借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庙会之机,海属四县党的县(工)委、区委骨干会议在云台山三元宫召开,武同儒是当地人,与三元宫僧人熟悉,均由他联系安排食宿,负责安全保卫。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六、七十位代表,他们都扮成虔诚的香客,白天“朝山进香”,晚上开会。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大会议精神,并布置新的斗争任务。会议还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总结了前段“穷人会”与树艺公司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将穷人会改为扁担会,在此基础上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并建立农民武装。会上决定由武同儒任总指挥。指挥部设立在大村阿育王塔下的海清寺。
武同儒进一步鼓励贫苦山民同山霸作斗争的行动,激怒了徐伯堂,遭到了逮捕,被关进县监狱,后转至清江监狱。武同儒在狱中坚贞不屈,国民党无计可施,加之党组织积极营救,终于获释。回来后,他继续联络云台山区农民,组织扁担会,并秘密搞武装,准备暴动。
东海中心县委为加强沭阳暴动的领导力量,决定调武同儒担任中共沭阳县委委员、城区区委书记。武同儒虽然离开大村,但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1930年8月8日,云台山区的扁担会会员和贫苦山民近千人,高举红旗,挥舞扁担、斧头,镰刀,高呼“创共产、救穷人、除山霸、还山林”的口号,浩浩荡荡,蜂拥上山。他们捣毁了南北大局,把红旗插上香炉顶,震撼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土豪山霸的恶势力。
武同儒到沭阳后,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建设、武装建设等工作,参与领导群众斗争。1930年4月中旬,沭阳县委在郑庄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在马厂搞示威游行活动。县委采取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策略,于4月27日、28日两夜,由武同儒率领一批党员,在沭阳城大街小巷,遍散传单。国民党沭阳县政府见势恐慌,马上将分驻在各市镇的县大队调回沭城,维持“治安”。武同儒的行动,为马厂“五一”大游行取得预期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江苏省总行委的统一部署,沭阳县行委决定在沭城举行“八一”总暴动,武同儒是主要领导者之一。由于叛徒出卖,暴动失败,武同儒不幸于7月31日被捕。
武同儒被捕后,国民党对他威逼利诱地说:“你在海属德高望重,为有影响之人,只要回头为党国报效,高官有得做”。这均遭到他的严厉痛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武同儒正气凛然,视死如归。8月3日深夜,武同儒、江守元等同志惨遭国民党杀害。他们在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等口号。武同儒牺牲时年仅26岁。